


胶东在线6月2日讯(记者 孙宗顺 王向荣 邬勇 通讯员 葛蔚)2日,记者从2020年全国“放鱼日”主会场中国烟台第二届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暨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烟台市自2005年持续开展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以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通过每年增殖放流,可直接为渔民增收3亿多元。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张益额介绍,根据持续资源调查和资源评估结果看,生态效益凸显,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补充。中国对虾、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物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增殖放流对近海生态系统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放流、捕捞增殖资源,从海水中移除大量碳、氮、磷元素,有效缓解了海水富营养化。
增殖放流也助推我省海洋捕捞渔船作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捕捞增殖资源,部分渔船主动将作业方式由拖网改为流网,对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大量增殖放流海蜇还有效抑制了同生态位有害水母的泛滥。
多年来,回捕中国对虾、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放流资源,已成为烟台4400多艘中小马力渔船约10万渔民秋汛的主要生产门路。据统计,通过每年增殖放流,直接为渔民增收3亿多元。增殖放流综合投入产出比达到1:10,也就是说政府每投入1万元,带来了直接经济收入可达10万元。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还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还间接带动了水产养殖、水产苗种、水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市民参与养护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参与公益增殖放流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增殖放流正逐步发展成为像陆地植树造林那样的政府引导、各界支持、全民参与的社会大型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