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并举治“顽疾” 创新治理展新颜
——烟台市芝罘区探索基层“野广告”治理新路径
胶东在线11月17日讯(记者 孙子研)城市管理中的“牛皮癣”——野广告,一直是困扰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既要维护市容环境,又要兼顾商户合理宣传需求?烟台市芝罘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疏堵结合、有序引导,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将“堵”与“疏”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精准施策出重拳 疏堵结合治“顽疾”
走进芝罘区的大街小巷,曾经“满目疮痍”的墙面如今焕然一新,取而代之的是规范有序的便民服务信息发布栏。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芝罘区下大力气、出实招的结果。
“治理野广告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要在‘疏’字上下功夫,在‘导’字上做文章。”芝罘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该区制定下发《关于对我区野广告问题的集中整治方案》,动员广大志愿者、双报到单位参与清理工作,细致摸排辖区商户数量,初步拟定“社区共建协议”模式,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在“堵”的一端,芝罘区态度坚决、措施有力。针对破坏墙体类野广告、违法犯罪类野广告进行严厉打击,发动辖区党员干部、志愿者、国企蔚蓝物业等力量,依托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全方位开展“野广告”动态性巡查监管和整治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共组织发动300余次活动,清理野广告21万余张。
而在“疏”的一端,芝罘区的做法更显智慧。通过网格化管理机制,该区对辖区沿街门店、居民小区等进行集中排查,建立“野广告”管理台账。“我们不是简单地处罚,而是主动上门做工作。”该负责人介绍,工作人员积极联系“野广告”商户,告知其对市容市貌造成的损坏,同时主动邀请其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讲解签订社区共建协议。
“以前雇人贴广告,不仅挨居民骂,还有被处罚风险,宣传成本投入不少,效果却越来越差。”共建商户肖师傅坦言,“现在街道和社区帮我们推荐生意,比贴小广告靠谱多了!”截至目前,全区已有80家商户签约共建协议,让商户从“治理对象”变成了“治理参与者”。
互利共赢搭平台 创新服务惠民生
“以前靠小广告找修理师傅,碰到不靠谱的还得吃哑巴亏。现在社区有了便民服务群,既方便又放心。”芝罘区居民李女士对这一变化赞不绝口。
这一转变源于芝罘区在治理过程中的创新举措。该区坚持“社区牵头、商户结盟、多元服务、互助共建”理念,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将治理野广告与服务民生有机结合。
各街道推动管道疏通、水电维修、防水补漏等十余个生活服务行业的企业成立“自治管理协会”,许多商户还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在白石街道,中饮联商户为困难群众赠送水卡,绘隆开锁承诺长期为孤寡老人免费开锁,拳王格斗俱乐部开设免费暑期公益课堂……商户的善举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此外,芝罘区建立“线上+线下”宣传渠道,线上利用公众号平台、微信网格群等渠道,帮助商户发布商业信息;线下则通过宣传栏张贴便民服务纸、便民宣传大集设置集中宣传摊位等形式,满足商户的宣传需求。
“现在我们的订单比以前更稳定了,客户也更信任我们。”肖师傅说,“关键是大家都知道我们是正规服务,口碑慢慢就起来了。”
闭环管理促长效 标本兼治见成效
治理野广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芝罘区的做法是:全程监管、闭环管理。
为了进一步引导商户规范经营、诚信守法,芝罘区建立文明商户评选机制。每季度由各街道对辖区内表现良好的商户进行授旗、挂牌表彰,进行星级推荐,并通过区级筛选,选出更具代表性的商户进行全区宣传报道。“树典型、立标杆”的做法,既激励商户提升服务质量,也社会营造了崇尚文明、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日常管理中,芝罘区严格执行监管制度。若发现已签约商户违反承诺继续张贴野广告,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记录在案。每月底组织居民对商户进行量化打分,对排名靠前的予以星级推荐,对服务差、收费不合理的商户纳入黑名单,不再续约。
同时,该区还建立商户保护机制,指导辖区志愿者、商户成立”野广告巡查小队”,每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我们现在成了‘护城队’,看到有人乱贴广告会立即制止。”参与巡查的商户代表周师傅说,“这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芝罘区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环境美感的提升。各社区结合自身特色,在服务栏周边增设小景观、绿植点缀,街区因此更显温馨和谐。“现在的便民栏不仅信息全,看着也舒服多了。”有居民表示,“孩子们路过时常常驻足观看,也让他们从小就树立了爱护环境、崇尚文明的美好品格。”
“野广告治理是一个切入点,我们要通过这类‘小切口’,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文章’。”芝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在芝罘区,野广告这一城市“顽疾”正在得到有效治理,取而代之的是规范有序的便民服务体系。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更体现出基层治理的智慧和温度,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环境美育与行为美育的双重提升,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芝罘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