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1月16日讯(记者 王竞男 摄影 金鑫)“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美育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在烟台的社区、乡村和学校,美育正以多元化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勾勒出一幅“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城市文明新图景。
近年来,烟台市以“全民美育”为引领,深入推动美育与城市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在黄渤海新区和海阳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从城市地标到社区空间,从乡村民宿到学校课堂,美育已成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塑造城市气质的重要力量。
空间赋能:社区美育的温度传递
清晨的国奥社区,“桑榆学堂”里墨香四溢。75岁的王同泰老人正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不禁感慨:“感觉心情非常愉悦,老有所为,比自己在家练习效果好得多。”国奥社区创新打造出“引美入治·同育致美”品牌,通过“四美”融合构建全方位美育体系。社区精心打造美育小地图、闲亭逸致亭、草地艺术展等特色场景,建成知美书院、舞蹈室、书画室等2700平方米的美育空间,形成“一团六坊”业主之家美育汇。社区还创新推出“红领巾课堂”等项目,开展邻里节、幸福集市等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体验“进得来、看得懂、学得会、深入心”的美育服务,真正实现美育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走进海韵社区,3600平方米的“邻里驿家”俨然一个文化综合体。1万余册藏书的图书室、功能齐全的书画室、戏曲室、舞蹈室,满足了各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尚韵志愿服务队与和韵党员先锋队活跃其中,共开展服务活动16次;与高校深度合作,举办活动33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活动吸引众多小朋友参与,“和大家一起学习很有意思,我很喜欢这种方式。”小朋友许铭轩的话语,折射出社区美育的温暖底色。


在海阳市龙山街道鲁古埠社区,以“幸福拼图”绘就邻里温情。文化专员下沉巡访,聚焦“老弱病残幼孕能”7类人群解难题;挖掘能人组建服务队伍,提供理发、维修等便民服务;以空间换资源,开发室内公益项目与室外“三小”场景;借多样邻里活动激活社区活力,让幸福图景在细微处落地。这种以社区为基点的美育网络,正在烟台全域悄然铺开。
美育烟火气:地标与街区的共鸣
美育的活力不仅根植于社区,也闪耀在城市地标与街头巷尾。作为烟台的文化新地标,时光塔巧妙融合建筑、自然与数字科技,通过空中图书馆、数字展厅、室外剧场等多元空间,打破传统美育边界,吸引年轻人主动走近艺术,成为了一座“活”的美育课堂。今年以来,时光塔已举办箜篌、合唱、交响乐等30余场高品质活动,与烟台大学联合开展的刘若英主题音乐会活动视频,单日网络平台播放量突破50万次。
同样,在福莱山街道亚东柒号文创园,“美育万家·艺启福莱”活动总是吸引着众多居民。来自各社区的参赛队伍轮番登场,歌声嘹亮动听,舞姿优美流畅,器乐演奏旋律悠扬。街道系统构建“1+N”美育生态体系,强化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形成面上统筹、多点发力的美育新格局,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提升社区文化品质。

它们一为引领风尚的城市级地标,一为凝聚人气的社区文化节点,共同用“空间+美育”的模式,让美育融入城市日常,成为一座持续生长的公共能量场。这种潜移默化的美育过程,正是全民美育的魅力所在。
薪火相传:校园美育的深度耕耘
美育的种子更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三工筑基 六艺共育”为核心,构建独具特色的大美育模式。学校不仅将“新六艺”美育融入课程,更联合社区开展“校地协同”美育实践,创新推出了社区美育IP形象、美育资源图鉴等成果,打造烟台首个“非遗手造产业学院”“非遗手造工坊”,并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丰富的文创产品。
谦益小学“塑说国宝”工作坊让孩子们用双手“对话”千年文明。学生走进博物馆研学,用泥塑复刻后母戊鼎、曾侯乙编钟等国之重器,在塑形绘纹中感知礼乐精神。利用数字绘画技术,不仅让《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从平面变立体,更让文物“活”在校园、“跃”出纸面。此外,学校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展线上直播,打破时空限制,真正实现了“以手塑史、以美育人”。
海阳市亚沙城小学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美育实践,构建“普惠+合格+特长”培养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艺术中成长。学校开设沙画、剪纸、海阳大秧歌等33个美育社团,用本地沙绘雷锋故事、以非遗剪纸传志愿精神。孩子们在雷锋健身操、武术操中健体润心,走入社区、东方航天港开展志愿服务与研学,使美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通过“三级五星”美育评价体系,累计评选960余名“雷小锋”,使美育真正成为“家门口好教育”。
海阳市育才小学将非遗深度融入美育血脉,开设海阳大秧歌、戚风锣鼓、掐丝画等特色课程,让孩子在动手间传承文化,并排演《雷锋是我,我是雷锋》等情景剧实现“以艺育德”。与此同时,作为“活态文化源头”的海阳市京剧团海阳大秧歌,不仅持续为校园输送“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更不断创新秧歌剧逐步走向世界,其国内外数百场展演极大拓展了美育的时空边界,形成了“课堂打基础、剧团搭高台”的校团共育新模式,让古老秧歌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的美育源泉。“爸妈很支持,虽然遇到困难,但在哥哥姐姐帮助下我坚持下来了。”六岁的纪栋元笑着说道,从磕磕绊绊到流畅起舞,他的转变,正是海阳大秧歌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的生动注脚。


美育新格局:从山海乡土到星辰大海
从乡野到航天,美育正以多元形态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海阳市海拔最高的缪家村,美育唤醒了沉睡的深山,47栋“半山溪云”艺术主题民宿嵌入山间,非遗工坊、美术馆与写生基地相继落地,让这个小山村变身“没有围墙的美育课堂”,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营收超百万。而在东方航天港,美育则与航天科技深情对话。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它通过科普馆沉浸式展陈、发射观礼等活动,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受理性与浪漫交织的航天之美,开馆至今接待已突破50万人次。一村一港,一传统一科创,美育正突破场域与形态边界,成为激活乡村、传递科学、启迪未来的共同语言。


美育烟台:城市文明的创新实践
从黄渤海新区的现代探索到海阳市的传统文化传承,烟台的美育实践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这些实践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美育的最高境界是“日用而不觉”。它从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升华为一种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气质。当美育成为全民自觉的审美追求和行为方式,它便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塑造城市灵魂、培育文化自信、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力量。烟台的探索,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让文明之花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自然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