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1月16日讯(记者 孙子研)走进烟台的街巷与社区,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国学讲堂中书声琅琅,非遗工坊里巧手翻飞,邻里剧场内笑语盈盈。
今年以来,烟台以“一社一品”为引领,持续推进文化社区建设,推动文化服务下沉,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近百个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文化社区如破茧而生,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精神家园。文化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一个个有温度、有质感、有活力的文化新地标,生动展现出文化软实力如何激活社区治理新图景。
河北嘉元社区:从“邻里相助”到“文化认同”
“退休职工不再只是‘带带孩子、跳跳广场舞’,而是有了固定的‘去处’和展示的‘舞台’。精神上富足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龙口市开发区龙港街道宣传办分管负责人刘芳蔚感慨道。
河北嘉元社区拥有1.2万居民,半数为龙口港、龙矿集团、华电龙口等驻龙国企退休职工。社区通过设立“老街坊圆桌派”广泛征集居民对文化服务的意见,打造了“书、画、诗、花、琴、舞”六艺坊,以及悦动中心、灯塔书屋、浸润初心·实境课堂、廿四铺子、灯塔影院等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文化空间,并布局幸福家园俱乐部、港城幸福家园广场等受众广泛、承载量大、深受欢迎的文化阵地。
“以前不参加活动的居民,现在也因为覆盖面扩大而参与进来。”刘芳蔚介绍,社区建立“老街坊推荐官”制度,通过“以老带新”模式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同时,以老街坊居民为核心,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吸纳社会组织、退休老人、教师、文艺爱好者、手工艺人等组成多支文化团队。
“老街坊推荐官”张亚妮深有感触:“原来很多居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现在通过熟人带动,大家从观望到尝试,慢慢由被动变主动。社区氛围越来越好,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随着居民参与度提升,社区本土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出4支队伍,包括带领老年人进行绘本阅读的“老绘阅读”队、带领青少年阅读的“苗绘阅读”队,以及由本地居民组成的爱心舞蹈队和非遗社团等。
在非遗传承方面,社区设立“指尖非遗匠心铺”,邀请“黄县窗染花”烟台市级非遗传承人孙淑娟常驻授课。结合四季村晚、睦邻集市、非遗体验、文化展览等活动,将非遗文化常态化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中。“非遗文化进社区很接地气,也帮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并传承非遗文化。”孙淑娟说。
社区还创新采用“双轨教学体系”,通过本土达人加专业师资的模式,从社区老街坊中招募技能达人,同时对接街道、学校、医院等各行各业的资源,以及画院、文联等上级文化组织,实现“看、听、讲、做”立体化非遗传承。
松园社区:从“老小区”到“全龄友好”
走进有二十年历史的龙口市东莱街道松园社区,一股别样的活力迎面而来。社区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年”三大群体,创新探索“1+365幸福全龄享”文化书院模式,营造从“老龄”到“全龄”的全民参与氛围。
“我们是一个‘老小区’,但精神面貌是‘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谭丽娜说。她介绍,社区形成了S(Season四季文化)、O(Older颐享夕阳红)、N(Neighbor共筑幸福家)、G(Growth相伴童成长)四大服务板块。从春季赏花诗会到夏季睦邻集市,从秋季文化节到冬季温馨年会,松园社区依托四季特点,每周开展季节性主题课程,常态化组织幸福夜校、睦邻集市、公益诊疗等涵盖全年龄段的特色活动800余场,服务居民2万余人次。
针对老年群体,社区开设乒乓球、太极拳等养生课程;依托“城市芯·先锋驿”为老年居民提供全年无休的全方位服务;推出“送餐到家”养老助餐服务,让50余位老人享受便捷美食;打造智能一键呼叫系统,提供远程陪伴、紧急救援等服务。2023年,松园社区荣获“全国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区”称号。
在青少年成长方面,社区设立“童成长”教育平台,为孩子们打造充满乐趣与挑战的乐园,开展幸福夜校、国学讲堂、假期托管班等服务项目。
在服务供给上,松园社区依托辖区培训机构与教育资源,形成“公益+优惠”特色模式:社区公益体验课完全免费,若居民选择在合作机构继续深造,还可享受专属折扣。
“我们把大家聚在一起听意见、聊诉求,邻里之间更熟络,社区治理自然就更顺畅了。”谭丽娜说。松园社区以文化与治理双轮驱动,生动绘就“老小区”蝶变为“幸福家园”的美好图景。
西海岸社区:从“滨海风情”到“书香弥漫”
在芝罘区西海岸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延展出一座雅致的“海阁书院”。一楼服务大厅方便居民办理事务、借阅书籍,二楼则时常传来朗朗书声。
社区地处滨海,外来度假、休闲居民多,人员流动性大,呈现“候鸟式”特点,春夏人多、秋冬人少。为此,社区精心打造“候鸟之家”文化品牌。“我们结合地理优势,邀请14位文化达人担任教学骨干,课程涵盖诗词、海工装备、心理健康、红色家风等多个领域。”社区工作者陈佩瑶介绍。
书院的品牌活动丰富多彩:“国学娃娃课堂”让孩子们通过软硬笔书法练习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红色家风育德坊”通过故事分享传承优良家风;“小候鸟之翼美育实践课堂”为社区孩子提供艺术教育机会,今年依托团中央“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开展为期三周的托管教学课程,服务辖区30多名“小候鸟”。
这座书院不仅是文化课堂,更是情感的归属地。正如一位居民所说:“在这里,既能找到家的温度,也能得到精神的滋养。”
中台社区:“年轻社区”的文化新风尚
芝罘区中台社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社区”,常住人口3040人,年轻人占比高达76%。网格巡查曾发现秩序不规范、关系不融洽、服务不充分、融入治理不到位等问题。社区通过文化浸润、艺术赋能、居民共创,将文明创建与社区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社区邀请居民共同设计并绘制了一幅独特的“美育导览图”,图中不仅标注楼栋、驿站等基础信息,还融入艺术标识,明确标注“共享工具区、童趣种植园、小宝停车场”等特色点位。社区设立夜跑集合点,由“星汇夜校”校长马焕森每周组织夜跑,清晰的楼号指示与草坪导引让运动更安全便捷。
“星汇夜校是我们服务社区年轻人的重要阵地,”马焕森介绍,“很多年轻人白天忙工作,晚上需要学习和放松。我们围绕教育、运动、舞蹈、养生、品鉴、手工六大类别,建立覆盖儿童、青年、老年的全龄课程体系。”夜校还在探索“公益性+市场化”可持续运营路径,既提供普惠公益课程,也引入灵活就业机会,帮助社区“宝妈”等人群实现“零工就业”,形成“运营创收—反哺建设”的良性循环。
此外,社区“15178”(寓意“我们一起吧”)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运转,带动居民自我协商解决问题;“为你点赞墙”及时记录并表扬社区暖心善举,让文明之风“看得见、摸得着”。
“今年,我们依托文汇邻里平台,链接省级优质文化资源,全面升级活动场所,梳理出非遗、传统艺术等十类精品课程,以‘小班化、常态化’模式组织特色文化活动。”中台社区党委书记邢嘉文表示,“我们将持续打磨课程、优化服务,让文化温度真正走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国奥社区:文化浸润下的共建共治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国奥社区正以文化为笔,描绘出一幅邻里共融、治理共治的生活画卷。作为新区重点培育的“文化型社区”标杆,国奥社区以空间营造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载体、以专业资源为支撑,把文化理念融入社区肌理和居民日常,形成“空间—活动—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让文化成为联结邻里、催化自治、提升品质的核心动力。
走进国奥,“转角遇见美”已不再只是诗意表达。闲亭内,老者挥毫泼墨;草地旁,孩子嬉戏追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团六坊”串联起21处活动场所,串联起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社区通过“微改造”补种绿植1.2万平方米、打造38处景观节点,实现“推窗见绿、移步换景”,日常生活被文化与美感悄然浸润。
在升级后的阵地里,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的日常。“为了让大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们开办了暮年学堂,每周都有八段锦、非遗剪纸、传统绘画、书法等课程,目前已开展80余场活动。”社区党总支书记高千惠介绍。“在桑榆学堂,我们找到了继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不再在家无所事事。”一位参与的老年居民说。
与此同时,社区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红领巾楼栋长”等项目让孩子们参与社区治理;8支志愿服务队伍相继组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0余次;邻里节等品牌活动则成为展示成果、凝聚情感的重要舞台。
文化的滋养不仅体现在氛围营造,更渗透进治理实践。社区依托“幸福楼栋”“邻里议事厅”等阵地,推行“居民事居民议”,由有威望、乐奉献的居民担任“楼栋长”,带动“蚂蚁雄兵”队伍解决日常难题。截至目前,已协商议事38次,解决问题69件,从楼道乱堆放整治到邻里纠纷化解,都实现了共议共治。
国奥社区用实践印证了以文化浸润社区日常、以文化激发公共精神,正在把“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支撑”,一幅以文化人、以文促治的社区新图景正愈发清晰。
福泰社区:从“书苑读书”到“银发经济”
芝罘区福泰社区的“银龄书苑”,一头连接老年人的精神乐园,另一头探索银发经济的创新路径。
“我们不仅有1800余册图书供老人阅读,还积极探索‘文化+’模式。”社区副书记孙琳琳介绍,“我们与职业培训学校合作,让居民免费学习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目前已累计培训106人,并帮助他们成立专业制作团队,对接市场资源,年销售额已突破7万元,有19名老人实现月均增收300元。”
在福泰社区,社区文化不仅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改变着家庭日常。一位脑梗后行动不便的父亲与智力障碍的儿子,在这里共同学习烙画葫芦,他们合作完成的作品成功展销,文化技艺真正成为这个特殊家庭的“增收手艺”。
社区的创新不止于此。“我们还依托‘锣鼓课’探索‘引领经济’,学员学会基础曲目后就能承接婚庆、商演等活动,居民参与热情很高,已经有人开始稳定接单。”孙琳琳说。福泰社区系统化推进“六福惠老”项目,将老年大学、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文体中心、卫生服务站与加装电梯等服务整合,构成“文化+养老+康养”一体化服务网络。
面对社区50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46%的现状,福泰社区的文化服务实现了精准“供需对接”。“我们摸排需求,做成微心愿清单,每季度举办心愿发布会,由服务队认领。”孙琳琳介绍。同时,社区还为“宝妈”群体提供美妆、美甲等低价培训,并将原摄影室改造为“直播间”,用于非遗教学和“幸福商圈”宣传,形成“文化惠民+经济增收”的双轮驱动。
在河北嘉元,居民从观望走向主动,邻里从疏离变为温情;在松园,全龄共享的幸福每天都在叠加;在西海岸,“候鸟书院”让流动人口找到了精神归属;在中台,年轻社区焕发文明风尚;在国奥,社区文化让治理更柔性、更有效;在福泰,银发经济让文化传承与居民增收实现双向奔赴。
烟台正以“文化赋能”姿态,转变传统治理模式,塑造更多依靠文化驱动、具有烟台特色的社区发展模式,奋力开辟更为广阔的治理空间。烟台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文化社区建设,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服务模式,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真正实现“文化润民心,社区展新颜”。


2020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烟
山东滑雪高手汇聚“雪窝”烟台 赛场飞驰比
20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
以新姿态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