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0月30日讯(记者 王向荣 阎威臣 摄影 李刚)在山东烟台,一家始创于1956年的老牌企业,有让工业废热获得新生的“魔术”。10月30日,“核创未来 绿能同行——2025烟台清洁能源产业媒体采风活动”媒体团一行走进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起来感受废热变宝的“魔力”。

老牌企业焕新生,手握三大法宝
在冰轮环境的生产车间,看似普通的设备,却能捕捉工厂排放的废热,将其转化为宝贵的蒸汽和电力,成为制造业的“能源转换器”。
从烟台本地的小铁工厂起步的冰轮环境,蜕变始于本世纪初的战略转型。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传统制冷领域竞争时,企业已开始布局绿色能源赛道,从传统制冷设备制造商,转型为覆盖低温冷冻、中央空调、环保制热、能源化工装备等多元产业的绿色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当前我们的核心业务聚焦五大产业集群:工商制冷、暖通空调、绿能装备、精密成型和数智工业,服务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冷藏、化工冷却、城市供热等领域。”冰轮环境首席技术官、中央研究院院长陈文卿介绍。
在低碳能源产业,冰轮环境有三大法宝。
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依托-271℃至200℃宽温区、0-90MPa全压力的核心技术优势,构建了完整的低碳能源技术体系。通过自主研发和战略并购,整合了业内最完善的冷热耦合产品线,从吸收式热泵到离心式热泵,从热水热泵到蒸汽热泵,形成了覆盖工业全场景的热管理解决方案。
在产业应用方面,企业重点布局工业余热利用、氢能装备等绿色赛道。其中,工业热管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电力、纺织等行业,通过炼化热泵精馏、电厂余热回收等技术,实现显著的减排效果。多项技术和装备入选了国家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目录。
在绿色发展方面,企业构建了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制造、低碳链条、低碳服务和文化的六大支柱体系,是制冷空调行业唯一三次获得联合国保护臭氧层表彰的企业,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未来,冰轮环境将继续深化冷热同步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全球低碳能源产业升级。

工业废热的“魔术师”,零碳小能手
在冰轮环境的众多创新技术中,“工业全域热控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尤为引人注目。这套系统主要解决工业企业面临的能源浪费问题。
具体来说,它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多类热泵技术,将石油化工、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余热回收起来,加工成120℃以上的高温蒸汽、热水或电力,再返回到生产流程中使用。
这就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零碳蒸汽源”,既降低了能源成本,又减少了碳排放。
这套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余热回收“单点改造”的局限,实现了从能源回收、输送、使用到存储的全链路优化。系统还配备了智能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动态优化,确保高效运行。“目前,这套系统已服务多个行业龙头,其中在某石化企业的项目,每年可帮助其节省运行费用超40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近8万吨。”陈文卿说道。
在低碳能源赛道,冰轮环境的“创新引擎”还在于其“宽温域覆盖”技术体系。
在低温领域,其制冷设备可达-271℃,不仅服务于北京冬奥会五大场馆的冰雪设施建设,更在核能领域实现突破——为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提供无动力空气冷却器。
而在高温端,企业自主研发的“105K+超大温升蒸汽热泵离心压缩机”,能将低品位余热转化为140℃蒸汽,制热成本仅为电锅炉的30%,已应用于乳山核能供热项目,实现了630万平方米城区清洁供暖,年减碳42万吨。
除了工业热管理,冰轮环境还在氢能和碳捕捉领域积极布局。
在氢能产业链中,冰轮环境已突破氢气液化技术瓶颈,其氢气压缩机组成功应用于加氢站与燃料电池系统。
同步发力的碳捕捉(CCUS)领域,企业已落地多个石油化工、燃煤电厂项目,形成从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到运输的全套解决方案。
拥抱黄金期,向海向绿向未来
深耕行业多年,陈文卿认为,烟台的清洁能源产业正迎来“技术集聚+场景落地”黄金期。依托核电、海工产业基础,加上新型能源互联网的布局,未来会形成“核心装备制造+全场景应用”的产业集群,成为北方绿色发展的标杆。
面对烟台全力构建“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的机遇,冰轮环境制定了“向海向绿”双轨战略。
在“向绿”方面,冰轮环境将持续升级工业余热回收与氢能装备技术,打造更高效、更普适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更多高耗能行业的低碳转型需求。
在“向海”方面,冰轮环境将重点拓展海洋工程装备,在船舶新能源系统、港口节能装备等细分领域寻求突破。目前,企业的海外及海工业务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已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同时,企业将通过海外制造基地的扩容与协同,将源自烟台的先进清洁能源装备技术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国际一流的绿色能源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与烟台共筑绿色发展优势。”陈文卿说道。在烟台向“世界级清洁能源典范城市”迈进的征程中,冰轮环境正成为烟台清洁能源走向世界的一张亮眼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