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2日讯(记者 吴雨昕)从餐饮到媒体,日本华侨程显齐如此大跨度的行业布局,或许比如今的“斜杠青年”们来得更早,也更猛烈一些。当一枚枚方块字白纸黑字地落在一张张新闻版面上,那字里行间传播着的,是属于海外华人自己的声音。

开辟赛道,以商办报
根在山东、长于东北的程显齐,骨子里也有着一股如同父辈“闯关东”那般的“拼闯劲儿”。日语专业出身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孤身一人远赴日本发展,短短三年间,便开起了五家中餐馆。
出于推广餐饮业务的需要,程显齐在广告费投放方面的支出一直很高。不同于“开源节流”这样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敢想敢干的他决定直接开辟一条自己的赛道——创办华文报刊。从未涉足媒体行业也并非“科班出身”,如此大胆的决定不仅让人惊叹于程显齐的魄力,他则认为这是源于自己身上那种最简单直接的“商人思维”。
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程显齐发现:彼时的2005年,市面上一共存在着17家华文媒体。然而,由于人手不足、经费有限等现实因素制约,这些大大小小的华文媒体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优质原创内容生产困难。“各家华文媒体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从网上下载的,内容大同小异,且均以综合性报纸为主,同质化严重。”程显齐回忆说。“在商言商,做一家不一样的报纸。”挖掘商机、分享商情、授人商道,这便是程显齐创办《日中商报》的初心。
2005年,经过精心的筹备和组织,《日中商报》横空出世、创刊成功。然而,也正是这一时期,新旧世纪交替带来的“互联网革命”正向着传统媒体行业徐徐吹来。

传播有力度,“动静”结合出效果
“商人办报”的程显齐,经营媒体事业的思路也颇为与众不同。正如同他在日本餐饮界发展中华料理的路径,办好华文媒体也一样需要做好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两件事。
在当时网络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正日渐式微。程显齐当机立断,将“动态传播”融入进“静态传播”中。“八年前我就决定砍掉广告部门,不再承接广告业务。同时加入‘动态元素’,运用报纸来‘办活动’。”程显齐介绍,“很多新媒体来去匆匆,而传统媒体有传统媒体的优势,有权威性、信任度高。”利用这一优势,《日中商报》首创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活动,展览会、座谈会、文化讲座、交流会,网络推介等等,诸如“在日外国人国际商贸交流展示会”和“在日中小企业服务展示会”的大型活动,为日本中小企业、小规模企业和在日华人企业、中国企业都创造了宝贵的展示舞台和合作机会。“‘有用的信息’才是对行业有价值的。”程显齐如是说。

不走寻常路的发展模式,也让《日中商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中国与日本主流社会的认可。2015年,《日中商报》被日本国会图书馆作为永久文化财产收藏;2016年,《日中商报》被东京2020奥运会筹备委员会指定为奥运会报道唯一华文媒体;2017年,被授权在中国国家商务网首页发布商讯;2020年,旗下的日本东京商道演播厅举办了山东德州与日本网络洽谈招商会,大大加强了家乡与日本在文化、艺术、教育、经济、体育等领域加深交流合作,为双向投资持续扩大、双边经贸往来日益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平台有温度,让中华文化发芽开花
从事媒体行业让程显齐的朋友圈变得更大了,也认识了不少在日从事艺术行业的中国同胞——不管是写作、绘画,还是书法、舞蹈,他们一身的技艺却往往因为行业生存空间小、外国人话语权少等因素,导致事业拓展狭窄。一方面很难把技艺“变现”养活自己,另一方面更难以让才华找到一个尽情释放的舞台。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程显齐心里总是惋惜。作为一名华人媒体人,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为这些同胞提供一个免费的平台来展示风采。
为此,他的《日中商报》首创了针对“在日华人艺术成就”的专门版块,聚焦华人艺术家群体,用心讲述他们的故事。与此同时,在他所组织的各种展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上,常常主动邀请华人艺术家参与进来,通过精彩的现场表演把中华艺术之美传递给当地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在我们的助推下,可以说有很多艺术从业者实现了从籍籍无名到家喻户晓的飞跃,我也很开心能看到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程显齐这样说道。
传播交流的桥梁既已筑起,就文化注定不会是唯一的“过客”。程显齐介绍,《日中商报》最近三年的重点放在与日本地方中小企业的对接上,目前已经与超过160家行业协会达成了合作关系。“日本很多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兴趣浓厚,但却缺少对我们国家和文化的理解。希望通过我们能给当地、给在日华人圈,甚至是国内,传播最合适的、有价值的信息,让他们更懂中国,也让我们更懂海外。”程显齐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