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侨界风采 | 张晓晴:求实科研路,不忘赤子心

来源:胶东在线  2022-08-08 17:44:00
A+A- |举报纠错

 

  胶东在线8月8日讯 (见习记者 董晨曦)张晓晴,2019年博士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任滨州医学院教授,也是滨州医学院年纪最小的省级人才。

  求学路,赤子心

  张晓晴十六岁时便出国求学。虽然背井离乡数载,但张晓晴从未停止对家乡的思念。在多伦多大学求学期间,她和家人一直居住在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旁边,她的父母说看见领事馆就像看到了家。

  由于大家庭半数以上成员都从事医学行业,张晓晴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可以服务临床医学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攻读。提到求学历程,张晓晴记忆里浮现出一些温馨的时刻。

  张晓晴十分感谢自己的博士导师、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Paul Santerre,张晓晴说,“Paul教授对我来说就像父亲一样。”回国之后,张晓晴积极推动滨州医学院的海外人才引进,引进了包括Paul教授在内的两位院士,致力于为滨医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当然,求学路上少不了挫折,张晓晴难免有遇到课题不顺利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担心,自己的学位读不出来该怎么办。”张晓晴笑着说。每当她迷茫时都会反复阅读Paul教授送给她的《炼金术士》(又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这本书由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所写,主人公寻宝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便象征着人生的不同经历。张晓晴也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只要尽可能踏实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所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巅峰就可以了。

  海外求学十三载,难掩一颗赤子心。张晓晴在海外时每年都会回国两次,从无例外。而每一次离开故土对她来说都像是一次剧烈的连根拔起。“在国外的状态一直是漂浮的,归根到底这不是我自己的地方,我做的所有工作都还是在为别人做的。”张晓晴说,“人在国外反而会更加爱国。”毕业后回国对张晓晴来说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为她的根永远在这里,芬芳,亦永永远远播扬自这里。

  科研和教学,两手皆不误

  回国后,张晓晴考察了很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发现诸如天津大学、华西医院、苏州大学等学校在生物材料组织再生的研究领域做得都很不错,而家乡山东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张晓晴选择了滨州医学院作为回国研究的起点。

 

  张晓晴与多伦多大学合作的项目主要包括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和人工心脏瓣膜两方面。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致力于解决当前冠状动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频发的现实问题。张晓晴的另一研究项目人工心脏瓣膜用可降解的聚氨酯做材料,并在其中加入一些抗纤维化抗钙化因子,让患者在植入人工心脏瓣膜后可与人体兼容。人工心脏瓣膜较目前的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更有优势,它的发展未来可期。

  在山东省政府的扶植和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张晓晴成功设计并且建成了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她利用生物材料调控免疫细胞促进组织修复再生的科研优势,推进生物材料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相比于从事科研工作,我也喜欢教学工作。”在国外期间张晓晴也一直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开设过自己的一些课程。回国后,张晓晴接过教授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力棒,在滨州医学院教授本科生《系统解剖学》,积极开设研究生课程《蛋白组学技术与应用》,并参与《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

  张晓晴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十分清晰。下一阶段,她会继续建设好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实验室,做好人工心脏瓣膜和人工小口径血管等相关研究工作;之后再考虑跟烟台市较好的企业开展合作,并进行一些成果转化的尝试。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张晓晴作为90后和滨医年纪最小的省级人才,给当下青年人提出了一些建议。张晓晴说,趁年轻还是要勇敢尝试新事物,多学习多思考,也希望自己在生物材料组织再生领域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