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树也分母子?”
听说新密有相邻的两棵国槐,一大一小,被当地人叫做“母子槐”,我的脑海中便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启这趟寻树之旅。
车子在伏羲山深处穿行,道路起起伏伏,我也一边欣赏着山中的美景,一边想象着“母子槐”的模样,是大树把小树“抱”在怀里,还是小树长在大树绿荫的庇护下?
导航把我们带到了新密市钟沟村委对面的农家院门口,一位大爷正摇着蒲扇纳凉。听了我们的来意,他放下蒲扇站了起来,指着屋后的山坡笑着说:“‘母子槐’就搁那坡上呢,那还都是俺家哩。”

△新密“母子槐”
PART 01
根脉相连,一棵树还是两棵树?
大爷名叫马得水,今年71岁了,“母子槐”就长在他家老宅的门口。
顺着马大爷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的山坡上,一片翠绿中泛着淡黄色的花海,仿佛是一幅油画,天上的白云像一朵超大的棉花糖,刚刚从山坡后面飘过来,为这幅画充当了背景。

△满树槐花
百年国槐绽银花,满树芬芳沁万家。循着一抹槐花的香气,马大爷带着我们爬上山坡,一头钻进了由两棵古树织起的郁郁葱葱的世界里。
眼前,果然有两棵槐树,相隔有1米多远,一粗一细,却长得一样高。
靠北的槐树更高大粗壮,被称为“母槐”,已有500岁的高龄。“母槐”的根部奇大无比,虬结盘踞、纵横交错,粗壮的根脉高高隆起,扭曲着、鼓胀着,如一只巨手附地,将大树巍然托起。树根的表面沟壑纵横,覆满深褐色的厚痂与苍老的苔痕,仿佛凝固了数百载风雨的刻痕。凸起的树根形成了一个直径1米多高的树洞,成人弯腰或者半蹲可轻松通过。

△凸起的树根形成树洞
在母槐根部不远处,生出一株“子槐”,侧倾着向远处伸出长长的树干,高度已和母槐基本平齐。两棵树之间隔着一条小径,可供人通过。
“它们的根其实是在一起的”,新密市林业局绿化事务科科长于福存拨开路边的草,让树根露出来,原来“母子槐”的奥妙就在这里:古槐相依,根脉相连,母子情深。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讲,‘母子槐’其实是一棵树。两者根部相连,‘子槐’就是老树的树根长出‘根生苗’”,郑州植物园园林园容科工作人员林博解释道,“‘子槐’斜着身子向上生长,是因为离‘母槐’较近,阳光好的一面长势好一些,阳光不好的一面可能逐渐衰弱,它就长斜了,这是植物的趋光性造成的。”
这就是“母子槐”的神奇与智慧。

△古树名木保护牌
PART 02
古槐相依,树与人的信任与守护
在马大爷眼里,“母子槐”提供了广阔的绿荫,是实实在在的两棵树。
“我小时候天天在这耍,在树根底下钻来钻去的,在这下面打扑克牌,可凉快啦”,站在树下,马大爷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十年前,“这里就是我们家的老宅,你想想,两棵槐树挡着太阳,夏天,我们整个院子都荫凉得很。”

△古槐撑起一片绿荫
一阵风吹过,槐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照射进来,在地上留下了许多温柔的光影,抬头仰望,还能看到太阳的星芒。夏蝉和小鸟在有节奏地歌唱,时间仿佛在此处慢了下来,让人不自觉地放轻了呼吸。
过去,钟沟村叫教练场村,传说因当年汉高祖刘邦和项羽在黄河边鸿沟打仗,项羽在这里设场练兵而得名。“母槐”何时长在这里,又何时从根部长出了“子槐”,马大爷也无从得知,“我记事起,它们就在家门口了,以前村里人也是‘母子槐’这样叫着,一直叫到了现在。”
“我们新密古槐挺多的,除了钟沟村的‘母子槐’,陈家门村和月寨村还有兄弟槐,也是两棵槐树长在了一起”,于福存说,“它们现在都是村里的宝贝了。”

△虬结盘踞的根部
在钟沟村,“母子槐”也早已超越了寻常树木的范畴,不仅因其“母子相连”的特殊形态,还在于国槐的药用价值。“把树叶子放在稀饭里熬,有清热解毒作用”,马大爷指着槐叶说,“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嗓子疼的话,就捡点树上落下的果子,泡水喝,真的有效果。”
老辈人口耳相传的智慧,让村民与古树之间产生了跨越代际的信任与依赖。

△马大爷讲述古槐的故事
马大爷向我们说起50多年前的事情:1972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一阵黑云从西北飘来,风雨大作,惊雷不断,一道闪电劈中了位于高处的“母槐”,顶部的一根树枝被劈断了,幸运的是,断枝被下面的树枝托着,终究没砸向树下的老宅。
“树晓得疼人哩”,回忆起这件事,马大爷依然对古槐心怀感激。
其实,树“疼”人多半还是因为人爱惜树,500多岁的老槐树长势依然很好,下面的枝干才能承受得起断枝的重量。经过雷击之后,马大爷家对“母子槐”的“感情”也进一步加深,上世纪80年代,马大爷家从山坡上搬到坡下的马路边,家里还特意拆了半间老屋,给这两位“老邻居”腾出了舒展的空间。

△树根附近的透气管
如今,“母子槐”长势依然良好,新密市林业局在2022年对母子槐进行了“体检”,对树洞进行了修复,为枯树枝刷了桐油,还对倾斜的树枝做安全支撑等保护措施。
马大爷自己也会隔三岔五地遛弯到这里,观察它们的长势,抚摸“母槐”凸起的树根,抬头凝望见证了他大半辈子的老树,仿佛在和两位老友默默交流。
回程时,站在山坡下仰望古槐,我忍不住想念起了在老家的母亲。
地表之上,两树并立,“子槐”倾斜着枝干,向外探索,终将独立撑起一片天;而泥土之下,“母子槐”根脉永远相连,母槐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子槐,无声又无息。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生机盎然的古槐
我在这儿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