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多元祭扫方式推动绿色殡葬蔚然成风!

来源:胶东在线  2025-11-22 10:14:00
A+A- |举报纠错

  胶东在线11月22日讯(通讯员 王晓鹏 杨晓琴 唐秀全20日是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传统节日,当天,我市9.5万人次出行,为亲人送去“寒衣”。一直以来,烟台市在确保祭扫活动庄重、有序开展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绿色、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现代的追思方式,推动绿色殡葬蔚然成风。

  祭祀品随身带走垃圾变少

  “今天来馆里祭扫的市民有1.2万人,没有一人带火种烧纸钱,全天下来井然有序。”芝罘区殡仪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和往年不同的是,馆里呼吁大家把祭祀品带走,市民们非常响应,祭祀完了以后大部分都带走了,今年寒衣节产生的垃圾很少很少。馆里大力宣传“保护环境、低碳祭祀”的理念以及禁燃禁放的有关规定,耐心细致地向居民讲解文明祭祀的意义,倡导居民摒弃传统祭祀中造成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行为,引导居民转变观念,大部分市民都能接受这个移风易俗的新思想新做法。

  “寒衣节我们强化服务保障,确保文明祭扫安全有序。”烟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寒衣节期间,全市殡葬服务系统运行平稳。民政部门累计发布政策宣传与安全提示稿件10余篇,发放文明低碳祭扫倡议书2万余份,积极引导群众采用鲜花祭扫、网络追思等现代方式表达哀思。各级服务机构累计投入服务保障人员500余人次,保障祭扫群众9.5万人次、车辆2万辆次,协同祭扫市民共同营造出平安、文明、祥和的祭扫氛围。

  全新的文明祭祀方式日益多元

  祭祀活动重于心而不拘于形,多种形式均可以达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我市摒弃烧纸祭祀陋习,鼓励采用敬献鲜花、网络祭祀、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的方式缅怀逝者。时下,不少市民通过网络创建“网上纪念馆”,通过“祭拜”等形式开展祭扫活动。

  “妈妈,我太想您了,总是不住地去想,不住地去回忆……”20日上午,在绿植环绕的烟台回龙山功德园公墓的一处墓碑前,礼仪师王艳正在轻轻念诵逝者女儿写给妈妈的信,文字中流露出哀思、告白,还有对过去生活的点滴回忆。王艳身着黑色西装,佩戴白色手套,神情肃穆。同行的礼仪师则在一旁拍摄服务图片和视频,准备传给委托人。

  王艳称,现在代客祭扫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大家也正在逐渐接受这样的文明绿色祭扫方式。随着文明祭祀的种类增多,不仅是代客祭扫、敬献鲜花等服务方式,园区还会根据需求制定更人性化的方案,向市民提供更多绿色环保的缅怀方式。记者在回龙山功德园祭奠网页上看到,在逝者纪念馆,用虚拟的方式为他们上一炷香,敬一杯酒,献一束花,点一首歌,写下自己内心深处的话语。这种哀思将穿越生死和时空,成为众多网友选择的祭扫方式。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在屏幕上进行祭扫,在这里以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追忆逝者。

  “让祭扫回归清净与文明,不仅能充分彰显寒衣节的文化内涵,也是对传统节日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种植纪念树、网上祭扫或家庭“追思会”等文明殡葬方式成为新的祭扫方式。代客祭祀也成为一种全新的文明祭祀方式。我市民政部门持续推广敬献鲜花、绿化植树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长期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时光信箱”等活动,努力倡树移风易俗时代新风。

  今年已发放生态安葬奖补资金170余万元

  烟台持续推进殡葬改革,惠民减负成效显著。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烟台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以来,已实现遗体接运、存放、火化等五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年均减免群众丧葬支出约7000万元,有效减轻了市民的殡葬负担。

  持续推广生态安葬,使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烟台逐步形成以海葬为特色,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多种形式协同发展的格局。自2015年启动公益性海葬活动以来,烟台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累计撒海骨灰5170具,接待逝者家属1.2万余人次。为鼓励生态安葬,民政部门对选择不保留骨灰的给予1000元奖补,对使用可降解容器直接入土并不设标志的给予800元奖补,骨灰格位永久安放的补助300元。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生态安葬奖补资金17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绿色殡葬理念的普及。

  通过政策推动、服务优化与宣传引导,烟台民政部门正逐步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殡葬文化,使慎终追远的传统情感以更加绿色、文明、多元的方式得以传承。

初审:边关
复审:王大鹏
终审:殷守龙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