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全部比赛结束,18金、18银、13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带牌3金2银)是烟台健儿交出的成绩。而这份成绩单,不仅是烟台健儿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更是这座山东省首个被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称号的城市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征程中的铿锵回响。
从邢傲伟实现山东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刘诗颖、练俊杰等9位奥运冠军的薪火相传,烟台以一座城的坚守,诠释了何为“体育基因”的深耕与勃发。
看项目,传统与新兴双轨并行
烟台的竞技体育版图,既有赛艇、铁饼等“压舱石”项目,也有柔道、自行车等新晋全运冠军的锐意开拓。
在十五运会赛场上,老牌强项依旧闪耀——烟台水军豪取6金,世界冠军冯彬在铁饼项目中一枝独秀。而柔道、排球等项目也逐渐成为奖牌新的增长极,纷纷创造山东队也是烟台选手全运历史。
细分本届全运会金牌,烟台健儿在游泳、赛艇、跳水、篮球、柔道、铁饼、自行车等多个赛场全面出击,项目分布之广令人艳羡。
这源于科学规划与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更是“奥运冠军之城”赋予烟台健儿的底气。以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在教练员培养投入为例,学校建立培训、考核双驱动机制,每年邀请省体育局专家、奥运冠军教练开展4次以上专题授课。此举既是提高更是传承。
看业训,竞技与学业双轨并进
“上午文化课、下午专项训练”——在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这一模式已成为业训体系的缩影。调研显示,烟台构建了以市级训练单位为龙头、区市竞技体校为骨干、普通中小学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络,并通过“校园训练点”“体校教练驻校指导”等机制,将选材触角延伸至基础教育末端。十五运奖牌得主中,绝大多数运动员都是通过“校园”被发现,印证了“体教融合”的成功。
更值得称道的是,烟台以“多元化成长出口”破解运动员后顾之忧。一组数据足以证明: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近年来,2020—2024年毕业生共1132人,其中升学517人,升学率达47%;烟台市水上运动学校2021—2024年向省队输送运动员30名,并与烟台市重点高中建立“定向招收”合作机制,通过保送、体育单招等方式进入山东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的运动员62名……
“训练时不怕掉队,因为学校会为我们定制补课方案,这种保障让我们心无旁骛。”运动员的话语是烟台竞技与学业双轨并进的有力说明。
看保障,科研与人文双轮驱动
竞技体育的竞争,背后是保障体系的较量。烟台以“一盘棋”思维整合资源:市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组建体能、康复、心理、营养四支专家团队,每年服务超千人次;射击射箭运动中心探索冠军成长模型,推动选材从经验走向科学;而芝罘区竞技体育学校则建立起“初选、测试、体检、文化考试、研究转正”选拔流程,实行“体教融合”一贯制培养路径。
然而烟台并未止步于此。未来,烟台将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多元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打造高素质竞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打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通道。
十五运会的辉煌,是烟台体育的又一阶段性答卷,也是新征程的起点。从奥运冠军的摇篮到全运健儿的沃土,烟台的成功密码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更在于以项目科学布局锚定方向,以强大业训体系夯实根基,以优质后勤革新赋能突破。正如市体育局负责人所言:“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金牌,更是一套可持续的后备人才培育体系。”
当青春的脚步在赛道上前行,当汗水的光芒在领奖台上闪耀,这座城市的体育梦想,正以更加热血的方式书写未来。
奥运冠军之城,前行永不止步。
来源丨烟台融媒 记者丨刘晋 粤港澳大湾区报道


2020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烟
山东滑雪高手汇聚“雪窝”烟台 赛场飞驰比
20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
以新姿态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