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1月21日讯(记者 孙子研)11月15日,“文明中国”媒体采访团走进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学校深耕职业美育的创新实践,感受技艺与人文相融共生的育人氛围。
记者步入文化创意实践中心,一幅巨大的“非遗文化地图”首先映入眼帘。这并非普通的地理标注,而是师生们用脚步丈量烟台全域、用画笔记录文化记忆的匠心之作。

“从栖霞泥塑到烟台扎染,从胶东钩编到葫芦烙画,我们带着学生走遍烟台的山海之间,去发现、去理解、去创作。”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人文素质教育中心负责人张春霞介绍,这张地图不仅是一次美育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认同课。“学生们在探寻中学会了如何发现美,在创作中学会了如何表达美。”
抬头仰望,数十把彩绘旋转漆扇在空中舞动,展现了学生们为传统调色的青春创意;一幅融汇工笔技法与AI技术的《非遗长卷》徐徐展开,再现了古代烟台的文化盛景。
走过“山海交响·寻脉烟台”文化展播长廊,记者们来到非遗艺术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出自文化创意系师生之手。在绛翦承华剪纸工坊,学生们正专注地握着刻刀,将花鸟神话刻入纤薄红纸。
云水禅墨书法工坊里墨香四溢,学生们在提按顿挫间感悟东方哲学;凝蓝塑韵掐丝工坊中,景泰蓝的釉彩在火光中绽放华彩;云想衣裳工坊里,古法织染技艺与当代设计理念碰撞出新的火花……七大工坊各具特色,共同践行着“让非遗活在当下,让美育润物无声”的理念。


“我们不是简单地教技艺,而是要让学生在精研技能之外,内化服务意识,升华人文气质。”张春霞表示,学校秉持“道器相济,德技一体”的校训,将“文明礼仪、艺术鉴赏、运动健康、技能技艺、阅读写作、数智创意”六大素养融入人才培养,致力于培育素养与能力兼备、匠心与人文并重的新时代工匠。

在非遗手造产业学院的创意集市工坊,学生作品琳琅满目。这里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我们对接烟台市文旅局,设计了‘全民美育LOGO’‘书香烟台LOGO’方案37套;推进‘画美烟台’文旅项目,绘制烟台风貌、美食、民俗等插画59套;为芝罘区农贸市场完成标志、门头设计和整体形象打造;为‘海中宝’设计方案112套;为海阳茶、网纹瓜、苹果箱完成包装及形象设计25套……”说起这些成果,学院负责人如数家珍。

美育的种子不止播撒在校园。学院与黄渤海新区携手共建“烟台市黄渤海美育传承培训中心”与“烟台黄渤海美育社区共建基地”,将美育延伸至社区。在国奥、海信社区,师生们已开展4次“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将“非遗掐丝技艺进社区”“形象管理与服饰搭配”“古韵画灯 非遗共传”等特色项目送到居民身边。
“我们老年大学、青年夜校的学员,很多都是周边社区居民。”张春霞介绍,学院率先构建了“政校企社村”五方联动的校地协同全民大美育推进体系,实现了“课程共建、学员共培、场馆共用、活动共办、成果共创”的五元共享格局。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通过“三工筑基、专美融合、四全浸润”的新体系,书写职业美育的生动答卷。这里已成为展示职业美育的璀璨窗口,向世人呈现技能与美育并重、传承与创新共融的教育新篇章。
“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更是具有文化自信、审美素养、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工匠。当美育真正浸润到每个学生心中,他们走向社会时,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文明的建设者。”张春霞说。



2020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烟
山东滑雪高手汇聚“雪窝”烟台 赛场飞驰比
20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
以新姿态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