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1月21日讯(记者 孙子研)11月15日,“文明中国”媒体采访团走进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这座距今已有626年历史的明代海防城堡中,探寻烟台的文化之根。

始于1398,焕于新时代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因倭寇侵袭宁海一带海疆,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沿海后,决定在胶东沿海增强防御力量。于是,在今天的塔山北麓,一座名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海防城堡拔地而起。
“这是烟台城市的起源,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街区讲解员指着保存完好的城墙对记者说,“从军事要塞到商业城镇,从千户所到奇山社,所城里见证了烟台600多年的沧桑巨变。”
1655年,清政府废除卫所制度,奇山守御千户所随之裁撤,军产转为民用。城堡逐渐分化形成四个村落,居民完全进入农、渔、工、商领域,开启了向商业化城镇发展的漫长历程。
如今,这座核心保护范围达10.4公顷的街区内,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不可移动文物206处,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明代海防城堡的城墙、马道、十字大街空间格局十分完整,千户指挥衙署、千户官宅及军士粮仓的空间格局仍有迹可寻。整个街区由二百余套居住型历史院落组成,是城池格局和传统民居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北方沿海海防城堡。

老街变身文化“聚宝盆”
走进所城里的非遗民俗一条街,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胶东大鼓的表演者正在演绎传统曲目,浑厚的鼓声在古巷间回荡;泥塑工坊里,艺人的手指在泥土间灵动翻飞,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而出;古琴馆中,悠扬的琴声让人沉静下来,感受古老音韵的魅力。

“所城里已经成为烟台市传统手工艺与非遗文化传承的聚集地。”街区负责人介绍,这里引入了胶东大鼓、古琴、泥塑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精心打造的非遗民俗一条街,让游客在游览中就能深度体验传统文化。
在胶东非遗体验中心,记者们看到了“非遗展览+体验工坊+传承课堂”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展览区陈列着精美的非遗作品,体验工坊里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传承课堂则定期开展非遗技艺培训。
“我们不只是展示非遗,更要让大家参与进来,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省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项目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于永波说,“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喜爱非遗,这些技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古建新生的“保护密码”
漫步在所城里的青石板路上,两侧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青砖灰瓦、木门铜环,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历史的气息。
“保护不是僵化地保留,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街区工作人员介绍,所城里的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现代功能,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
街区内点缀着城隍庙、祠堂、私塾、寺庙,以及近代建设的八座二层楼房和大型民国风格民居院落。建筑类型高度统一中又富有变化,整体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对每一处建筑都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和档案建立,修缮时严格按照历史原貌进行。”工作人员说。
如今,许多老院落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文创空间、非遗工坊。游客既能住在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里,又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便利。这种“体验+互动+旅游+文化”的文旅融合新模式,让所城里真正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自2020年春节开街以来,所城里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营业总额达0.81亿元。街区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山东省旅游休闲街区、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成为烟台文旅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城墙依旧矗立,诉说着六百年的风雨沧桑;非遗技艺代代相传,延续着千年的文化基因。所城里这座明代海防城堡,正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中,书写着烟台文化之根的时代新篇。



2020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烟
山东滑雪高手汇聚“雪窝”烟台 赛场飞驰比
20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
以新姿态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