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济南报道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句朴实的话是全国都必须直面的一道重大民生考题。10月2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率先揭晓了这份“同题”答卷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民政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山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8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这意味着,山东是全国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其老龄化应对举措,堪称全国的风向标。
面对“银发浪潮”,山东如何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享”“老有所为”?这场发布会给出了从“钱袋子”到“床位数”,从“文化圈”到“金融圈”的全方位解答。
发布会现场
养老“钱袋子”+服务“网络”,筑牢民生底线
养老,钱从哪里来,是每个老年人最关心的事。山东的策略是:筑牢社会保障的“压舱石”,同时织密养老服务的“安全网”。
在“钱袋子”方面,山东不仅在落实国家层面的养老保险统筹,更在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上持续发力,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其中,长期护理保险,这项专门为失能老人设立的保险,已覆盖5580万人,今年已有近26万失能老人因此减轻了家庭负担,避免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在服务端,山东构建起一张“县—乡—村—家”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全省2731家养老机构中,60%是价格亲民的普惠性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76.4%,远超国家目标。更贴心的是,15.8万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完成了适老化改造,8.6万张家庭养老床位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专业照护。
“我们力争让每一位失能老人都能享有体面、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志毅的这句话,正是这套组合拳的最终目标。
从“老有所学”到“老有所秀”,点亮精神家园
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精神文化的“富养”成为新时代老人的新刚需。山东的应对,是让学习与展示成为老年生活的“新风景”。
“抬脚就能进学堂”——山东已建成覆盖省、市、县、乡镇、村的五级老年教育体系,县级老年大学覆盖率100%。线上,有“山东老年学习在线”等平台提供2.5万余门课程;线下,投资近10亿建设的“全民终身学习中心”正成为新地标。老年人足不出户,或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到从智能手机使用到书画艺术的各类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正从文化的“观众”变成“主角”。在山东省图书馆的“银龄阅览室”,老人们不仅读书,还参加“玩会智能手机”等实用课程,年活动超百场。山东省文化馆与老年大学合办的艺术分校,开设了从声乐舞蹈到古琴、刻瓷等62种课程,并组建了5支馆办老年艺术团队。
“我们变‘被动等观众’为‘主动请观众’。”山东省文旅厅副厅长孙蕾说,省美术馆设有“老年人参观日”,专门邀请老年群体观展。如今,360万注册老年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治理、文化演出的舞台上,他们不再是社会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医疗+金融,“硬支撑”托举“软幸福”
应对老龄化,离不开医疗保障和金融活水这两大“硬支撑”。
在医疗方面,山东“双管齐下”。一方面,居民和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70%和80%以上,基层住院报销比例更高达85%以上,常见病、慢性病的门诊用药保障也大幅提升,切实减轻了老年人的日常药费负担。
另一方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在加速扩面。山东省医保局二级巡视员李伟光透露,山东在实现职工全覆盖的基础上,居民长护险试点已扩至16个市,其中济南、青岛等5市已实现居民全覆盖。甚至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异地长期居住失能人员待遇支付等创新服务也已落地,为失能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而“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山东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联合11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推动金融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
效果立竿见影。截至今年8月末,山东养老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3%,利率却同比下降,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甚至创新性地将养老机构设施用地使用权作为押品,为日照一家养老机构授信3000万元,破解了养老机构“缺抵押、贷款难”的长期痛点。
山东的探索表明,应对人口老龄化,绝非简单的“养老”,而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它关乎2482万山东老人的晚年幸福,也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的生活图景。而山东的实践无疑为“何以安放晚年”这一时代之问,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山东方案”。






2020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烟
山东滑雪高手汇聚“雪窝”烟台 赛场飞驰比
20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
以新姿态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