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核电“金钟罩”,烟台这家企业点亮清洁能源未来

来源:胶东在线  2025-10-29 13:17:00
A+A- |举报纠错

  胶东在线10月29日讯(记者 王向荣 阎威臣 摄影 李刚)在烟台海阳制造的钢制安全壳,安装到海阳核电3、4号机组的核岛上,像一个“金钟罩”,为未来核电机组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29日,“核创未来 绿能同行——2025烟台清洁能源产业媒体采风活动”媒体团一行走进国家电投集团旗下的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核设备”),探访核电产业链上的这颗明珠,如何成为全国核电版图上的“硬核支柱”。

  从零起步,打造核电装备制造“国家队”

  2007年,当国核设备在海阳成立时,中国三代核电装备制造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作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二级单位,这家企业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特殊使命。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仅用10个月便完成厂房和生产线建设并投产。”企业副总工程师刘茂平说道。带着使命而生的国核设备,开足马力开展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圆满完成世界首批4台AP1000核电机组关键设备国产化使命。

  18年砥砺前行,国核设备已从当年的一片滩涂地,发展成为世界首家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专用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已覆盖“国和一号”、“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12个主流核电堆型,为50个核电机组提供41类关键设备。其中,钢制安全壳、一体化堆顶组件等核心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100%,是名副其实的“硬核支柱”和“关键力量”。

  在烟台,国核设备深度融入本地核电产业生态,为“国和一号”、海阳核电等重大项目提供核心装备支撑;在全国层面,作为国家核安全局认定的民用核安全设备焊接人员资格考核中心,累计为全国100余家核电从业单位培养4000余项核级焊接人才,同时牵头或参与1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编13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持续以技术创新推动我国核电装备从“跟跑”向“领跑”跨越,为国家清洁能源战略落地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

  破解“卡脖子”难题,技术突破问鼎世界领先

  在国核设备的车间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庞然大物——核电站钢制安全壳。这些直径达40多米的“巨无霸”,是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屏障。

  “钢制安全壳是直径43米、高73米的超大型压力容器,是实现核电站非能动功能的关键设备。”刘茂平介绍,企业攻克了大尺寸高强度调质钢板中温模压成形技术、超大型薄壁容器组件模块化制造技术、大型薄壁组件局部焊后热处理技术,解决了钢制安全壳整体形状精度控制难题,满足安全壳外侧水膜成形的精度要求,实现了核电站非能动冷却功能从“设计理念”落地为“工程实践”。

  这个项目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32项、国际专利4项,形成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和行业标准4项,还荣获国家专利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殊荣。更经多位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定:钢安全壳建造技术取得了系统性的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第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智造“破冰”,从“国产化突破”向“自主化引领”跨越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国核设备率先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企业聚焦“设计制造一体化、生产执行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分析决策智慧化”核心数智化建设方向,开展核电制造领域数智化新平台、新技术及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在国核设备的数字化车间里,传统制造模式正被颠覆。创新智造的“破冰”,正助力企业“四横、两纵”数字化体系的构建,助力“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目标的分阶段实现,为中国核电装备制造探索未来方向。

  国核设备作为烟台清洁能源产业链上装备制造的关键一环,还通过“技术协同、项目共建、市场共享”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与上海核工院北方分院开展“协同办公”合作研发新产品,与鞍钢、太钢等上游企业合作开展关键材料国产化研究,与海阳装备制造联盟企业、周边加工制造企业、劳务服务商开展生产合作,共同为烟台市域内外的核电项目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024年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1.63%,为烟台经济发展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量、税收和就业。

  展望未来,烟台正加速构建“核、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四大核电基地与产业集群的蓝图已然绘就。国核设备将紧抓时代机遇,继续聚焦核能装备制造主业,持续提升专业化能力,不仅为烟台的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央企的担当,为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落地做出更大贡献。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