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10月29日讯(记者 王向荣 阎威臣 摄影 李刚)在碧波翻涌的黄海,一片“海上风光”正在悄然改变山东的能源版图。成立仅五年的国家电投山东公司海风公司,以170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据山东海风资源的半壁江山,累计发电超80亿度,为338万户家庭送去源源不断的绿电。29日,“核创未来 绿能同行——2025烟台清洁能源产业媒体采风活动”媒体团一行走进这家企业,探秘他们如何让海风“变”出清洁电力。
四年四投:从追风少年到行业领跑者
“我们发出山东省第一度海上风电。”海风公司副总经理程伟介绍,2020年5月在海阳成立的海风公司,建有4个海上风电项目,1个储能电站项目。首个山东半岛南3号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于2021年12月建成投运,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58台机组年发电量约8亿千瓦时,替代标准煤2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
山东半岛南V场址500MW海上风电项目2022年12月建成投运,是山东省首批平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我国首个500MW模块化预装式升压站,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替代标准煤4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5万吨。
山东半岛南U1场址一期450MW海上风电项目2023年11月建成投运,年发电量约13.5亿千瓦时,替代标准煤4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7.4万吨。
山东半岛南U1场址二期450MW海上风电项目2024年10月建成投运,年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可有效替代标煤40.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2.5万吨。
在烟台这片清洁能源热土上,海风公司确立了清晰定位——以海上风电为核心,重点推进海洋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成为集项目开发、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于一体的专业化公司。如今,海风公司以“四年四投”的加速度,以17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成为山东海上风电的领跑者。截至目前,已安全运行1900多天,发出的清洁电能可节约标煤24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5.7万吨。


技术破局:两大“神器”撬动深远海风电
向深远海进军,需要技术创新保驾护航。海风公司为我们介绍了两大“亮点产品”。
“海上能源心脏”:220kV、1000MW模块化海上升压站
针对传统升压站建设周期长、海上施工难、运维成本高等痛点,工作室团队率先采用模块化预装式设计,创新打造了国内单体容量最大、集电线路电压等级最高的模块化海上升压站。“相比传统方案,我们缩减上部组块体积25%,减轻重量20%,缩短建设周期60天,节省造价20%。”程伟自豪地说道。
“深远海电力高速公路”:66kV集电系统
U1场址900MW项目距岸30海里,机电发出的电如何高质量回传,这也是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规模化发展中衍生的问题。传统35kV集电系统存在输送容量不足、线路损耗大、经济性下降的现状,亟需解决。海风公司成立专项小组开展输变电研究,全面推出适合大容量海上风电场的深远海输变电海上风电66kV集电系统,通过革新输送结构进一步提高输送电压,降低海缆运行损耗,节约用海面积190公顷,节约造价达1.8亿元,为深远海风电开发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
在深远海特殊环境中,消防和输电曾是两大技术瓶颈。针对海上高盐雾、高湿度环境,海风公司联合合作伙伴研制出高压细水雾消防系统,实现对设备、人身、环境“三无”伤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中电协电力设备管理技术创新成果四星、五星认证。同时研发的66kV插拔式全屏蔽T型电缆终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进口替代,已与中车株洲所等企业签订商业化协议。


产业赋能:吹动整条产业链
海风公司不仅自己在“追风”,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在烟台集聚发展。
“我们吸引了中国中车、远景能源等一大批上下游企业来山东半岛建厂投产,带动投资69亿元,引入外资2.48亿美元。”程伟表示,公司已形成超200亿元产业规模,充分发挥了区域强链补链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连续四年开展增殖放流,累计投放7.41亿单位水产苗种,带动当地渔业收入1.2亿元,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面对未来,企业目标明确,继续保持山东区域海上风电“领头羊”地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海上风电公司。
烟台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占全省的63%,位列第一。在这片清洁能源发展的热土上,海风公司正乘风破浪,向着更深更蓝的海域进发,为山东乃至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不竭动力。“我们持续保持海上风电的领先地位,预计2027年达到450万千瓦,2030年达到700万千瓦。”程伟道出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从陆地到海洋,从近海到远海,海风公司的发展历程,正是烟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这里,海风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吹动了一个百亿级绿色产业集群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