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张晓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长期从事大气环境化学和污染防治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酸沉降影响与控制对策研究、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化学行为研究、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及暴露水平研究以及大气汞沉降及循环过程研究。获199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199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近日,芝罘区印发《芝罘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烟台市生态环境局芝罘分局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晓山对《预案》开展解读。
预警分级:以科学数据驱动精准应对
张晓山认为《预案》的创新性体现在差异化管控机制上。针对重点行业企业,引入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和《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及减排措施补充说明》的绩效分级制度,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级及引领性、非引领性类别。A级企业可自主减排,而B级以下企业需严格执行不低于指南要求的减排措施。他强调,这种“梯度管理”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式停产对经济的冲击,又通过正向激励推动企业提升环保绩效。
强化监管:构建全链条污染防控网络
《预案》要求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下,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源头监管。例如,紧盯重点时段,开展扬尘污染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建筑工地、道路积尘、城市拆迁、渣土运输等各类扬尘污染等行为;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严格控制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涂料建设项目,强化对不安装油烟净化设备、不正常使用、清理油烟净化设施、露天烧烤等问题的日常监管。还要求制药、工业涂装等行业,采取除臭措施,防止恶臭污染,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切实织密织牢污染防控的“天罗地网”,守护好我们的蓝天白云。
公众参与:从信息透明到行为引导
《预案》规定,应急信息需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发布,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数据、污染持续时间、健康防护建议等。张晓山说,当发布臭氧污染预警时,虽不启动应急响应,但需向公众提示减少VOCs的使用。这种“预警即公开”机制有助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同时,《预案》要求原则上每年采暖季前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警发布、响应落实、监督执法等环节,并通过总结评估完善措施。
差异化应对:特殊污染情形的精准管控策略
在张晓山看来《预案》一大亮点是对特殊污染情形作出针对性安排,对于沙尘、山火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重污染,以健康提示和扬尘管控为主,避免对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过度干预。他说,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公众应注意防护,儿童、孕妇、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避免外出,尤其避免晨练、广场舞等剧烈运动。外出时要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污染期间尽量避免开窗,减少污染物进入;有条件的可开启空气净化器,或使用带有HEPA滤网的空调。
综上所述,《预案》以科学预警为前提,以差异管控为核心,以多部门协同为支撑,构建了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