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6月14日讯(实习编辑 王辰羽)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美德传承,更是港口破浪前行的战略智慧。山东港口烟台港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绘就了一幅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节约型港口建设图景。
在龙口港区滨港公司液体散货库区,每年都会对管线弯头处管壁厚度进行“体检”,拆除保温层、检测、恢复……周而复始的工序不仅消耗大量人力,还容易造成保温层脱落。针对这一维修“痛点”,龙口港公司“赵得强创新工作室”成员展开技术革新。

在技术人员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中,可复用管壁测厚窗应运而生。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尺寸加工铝合金面板,采用弹簧锁扣固定窗面,并提出“先预制,再安装、后开口”的安装工艺,仅用一周时间高效完成了全部测厚窗制作安装工作。这项看似简单的装置,却蕴含着革命性的突破:检测时间从7天压缩至1天,在摆脱对外协队伍的依赖的同时,每年可节约维修成本2万余元。
这枚不足方尺的测厚窗,不仅折射出技术人员的匠心,更是“向创新要效益”的理念在港口扎根的实证,而另一场关于资源循环的创新也在烟台港地下空间悄然上演。运营保障中心将目光投向曾被忽视的中水资源,用一场“废水重生记”改写车库清洁的用水逻辑。

之前,地下车库的清洁工每月都会用掉近20吨自来水。运营保障中心通过探索和创新,将中水引入地下车库进行地面冲刷,大幅减少了自来水的消耗和用水成本,预计全年可节约自来水240余吨。这种从“粗放用水”到“精打细算”的转变,正是烟台港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生动注脚。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锋利的矛,制度规范则是坚实的盾。外理公司进一步优化了《外理公司成本管理提质增效实施细则》,将节约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管理标准。24小时水电管控责任区的划定,让每盏灯、每个水龙头都有了“专属管家”;“我是地衡当家人”活动的开展,则让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责任人——小到修补地衡油漆,大到排污池改造,全员参与的节约实践,每月节约近1200元。
此外,外理公司还积极通过周会、站务会和晨会,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宣贯,通过“制度+思维”引导全员树立“爱港如家,兴港有责”的“主人翁”意识,让降本增效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指标,而成为港口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烟台港用实践证明:厉行节约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需要全员参与、贯穿始终的长久之策。当“省下来的都是利润”成为共识,当“创新驱动的节约”形成常态,海港人正以“过紧日子”的清醒认知,将节约理念延伸至港口运营的每个环节。
来源:烟台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