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7月29日讯(实习编辑 王辰羽)“小付,这轴径要再缩短5丝,记住,零件加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李,刚才试机时,这杆伸缩有点发涩,赶紧拆开看看是不是油封老化了。”在山东港口烟台港龙口港公司维修车间,马胜完成例行巡检后,语重心长地叮嘱:“设备稳则生产稳,做好港口设备保障,我们每个人都要绷紧心中的责任弦!”
焊花与智慧齐飞,创新共匠心一色。在繁忙有序的维修车间,“2025年度山东省水运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马胜,正带领着一支12名“机械医师”组成的团队,以“24小时在线维修保障”为抓手,聚焦设备全周期运维,全力攻克疑难故障、革新维保工艺、培育技术人才,用创新和智慧守护着港口机械设备“健康”。

服务生产,在实干中锻造硬本领
“咱干的就是给港口保驾护航的活儿,生产上遇到啥难题,必须第一时间解决。”这是马胜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几列火车煤今晚必须卸下来,抓料机修不好可就要耽误离港了。”技术员老赵急匆匆地来到维修队,声音里满是焦急。
七月的午后,骄阳炙烤着大地,“马队长,初步诊断是液压泵故障,已拆检、更换完毕......可这玩意儿一抓货就熄火,跟中邪似的!”维修工小谢小声嘟囔道。马胜没吭声,他扯下手套甩了甩,指节因长时间拧螺丝泛着青白,额角的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滴在地面。这位干了二十年工程机械维修的“老炮儿”,盯着刚换下的液压泵若有所思,“再试一次”,他朝操作手摆摆手,随后像老中医似的对发动机进行“听诊”。
“轰——”发动机一开始平稳运转,可当抓取货物时车身就开始冒黑烟,接着彻底没了动静。“拆检、更换液压泵,维修方向是对的,但液压泵流量值有考虑过吗?”马胜的声音不紧不慢。小谢眼前一亮:“憋车是发动机跟液压泵功率不匹配导致的,换新后依然憋车熄火,可能是新换液压泵流量太高了......”
话音刚落,大家默契地抄起“家伙”,查手册、调数值、测压力......当启动钥匙再次拧动时,发动机的咆哮声活像头睡醒的老虎,稳稳地抓起一斗煤并顺利地卸至搬捣车辆的车厢内。小谢抹了把脸上的汗水,突然就懂了马队长常念叨的那句话——“修车这活儿啊,光有手艺不够,还得学会跟‘铁疙瘩’唠嗑。”


这次抢修经历,不仅让小谢长了本领,也让马胜更加坚定了“技术和创新就是生产力”的信念。他带领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更多亟待改善的作业环节。
“老张,这边土块有松动迹象,注意安全!”在港口管道施工场地,安全员小李提醒道:“地下挖掘作业有土石滑落的风险,咱们得提前把隐患清干净,不能给事故可乘之机!”得知这一情况的马胜在工作群里发了条消息:“所有技术骨干,十分钟后工作室集合,研究解决这个安全隐患。”
“用钢板挡着咋样?”焊工老王拍着大腿。“6mm钢板强度适中,适合作为阻挡滑落土石的主体结构,厚了搬不动,薄了不顶用!”设备组的小刘接话。技术员小陈突然举起扳手:“通过丝杠转动产生的线性位移调节钢板间距,能精准控制内部作业空间伸缩,完美适配当前坑道宽度......”创新工作室里热闹得像菜市场。
说干就干。经过团队的反复研讨和精雕细琢,管道施工安全保护装置亮相工地。正在坑底作业的工人老周仰头喊:“这下踏实多了!以前总担心‘天上下土’,现在能专心干活了。”这个被工友们戏称为“土行孙护甲”的装置,现在成了工地上的香饽饽,隔壁电缆铺设的施工队闻讯后也跑来“借宝贝”。
协同创效,从“技术孤岛”到“共享平台”
在扎实完成本单位设备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马胜团队根据“维修一体化”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技术辐射力,与兄弟单位达成深度加工合作,用“机械巧思”破解港口生产中的“精细活”与“效率关”。
“卷钢货物金贵,装卸过程需要慎之又慎,很难兼顾质量和速度。”面对兄弟单位的需求,马胜带领团队动起了“脑筋”。他们认真对照卷钢直径、25T叉车作业角度等12项参数,合力设计出圆弧曲面护套结构,并根据情况安装胶皮,在机械和货物之间形成“软性缓冲”。“这层‘软垫子’像给钢卷裹了层保护罩,既防磕碰又不耽误起吊。”经过作业验证,这一“巧思”使卷钢作业效率同比提升20%以上,单吨油耗同比下降15%,“这是我们‘过紧日子’的成果,也是技术共享带来的实惠。”马胜指着演示屏幕上的数据图说道。
同样的突破在吨袋货物作业中也精彩上演。针对吨袋货物作业装货高度不够的问题,创新团队立即展开攻关,测量、绘图、切割、焊接......不久,一台6T装载机件杂货吊具惊艳亮相。“这个‘长臂猿’太给力了!作业高度提升了,效率蹭蹭涨!”
如今,这两项创新成果已被广泛推广应用至各类件杂货作业场景,既破解了港口生产痛点,也彰显了工作室“跨港协同、精准赋能”的技术服务理念。“维修一体化的‘朋友圈’越大,我们越要把技术服务的‘精度’做细。”马胜语气坚定。

匠心传承,打造“多专多能”铁军
马胜深知,创新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的培养与传承。他常说:“我们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培养能解决问题的人。”在这里,每个技术难题都是教学案例,每次维修作业都是实战培训,真正实现了“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
车间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这个故障参数该怎样准确解读,为什么我总是记不住.....”新入职的大学生小张怯生生地请教。每当有人请教问题时,马胜总是会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讲解直到对方完全明白。维修工小尹回忆道:“马队长对技术资料的要求特别高,他常说,好的技术资料不是写给书柜看的,是要能让拿着扳手的人,在油污里一眼找到答案的……”这样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让每个人都自动加压长本事,去年技能大赛上,当徒弟们斩获佳绩时,马胜脸上的笑容比徒弟还要灿烂。
为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技术团队,马胜在工作室推行“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车间课堂”,现场剖析典型故障案例;定期组织头脑风暴,群策群力破解作业难题;大胆启用80、90后青年骨干,让他们在技改项目中挑大梁。这种“传帮带”的培养机制成效显著:目前,创新工作室已涌现出2名烟台市产业领军人才、4名技术能手、4名首席技师,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从设备维修“急诊队”到创新创效“先锋队”,马胜创新工作室用技术作笔,匠心为墨,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书写着产业工人的奋斗答卷。正如他们秉持的“以技破局 匠心致远”理念,这支团队将始终以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持续“撬”动港口设备效能提升,为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