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7月4日讯(记者 吴雨昕 通讯员 邢希娜 穆衍儒)从走出黄土高坡上的小村庄,到获得农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到成为“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理事会成员兼亚洲地区唯一代表,赵英的漫漫求学、归国、科研故事背后,那一抔无法忘却的“乡土”,正是始终指引着这位西北汉子前进的“罗盘”。
偶然的机遇,必然的选择
生长于甘肃省天水市农村地区的赵英,从记事起就没少参与到有关种地的大小事宜中。“地膜怎么保水?怎么通过种树防止水土流失?”那时大人们所忧虑的有关土地的种种问题,恰恰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日后赵英所专攻的课题之一。
2005年,在获得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硕士学位后,赵英紧接着便以优异的表现取得了去德国基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那里,赵英遇到了自己的导师——在土壤的耕作、压实、结构等方面很有权威的土壤物理学家Prof. Dr. Rainer Horn。巧合的是,导师手上刚好有一个关于“内蒙古草原区放牧强度对土壤影响”的项目,这与赵英家乡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颇为相似。想到此处,赵英欣然响应邀请,怀抱着对故乡故土的热忱,立即投入到博士项目科研工作中。
2008年博士毕业后,赵英四年间辗转三国,继续着博士后的项目研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海外履历、扎实的科研水平,他坦言,当时来自国外的橄榄枝不在少数,但却始终让他缺少一种归属感和一份亲情的牵挂。
“作为西北人,我身上的乡土文化还是很重的。”赵英如是说。“而且我所研究的领域对于家乡黄土高原的保水保肥、植树造林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多帮助,能解决西北农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那里会是我施展个人所学的绝佳舞台。”
赵英与土壤物理学的缘分看似“偶然”,但“返故土、报桑梓”对他来说却是一个“必然”选择。就这样,带着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先进的技术理念,赵英在2014年再次踏上了祖国这片热土,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大西北。

赴烟“东游记”,让科研成功落地开花
无论在黄土高原还是戈壁沙漠,回国后的赵英差不多有十年时间都扑在对于极端环境地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上,并且已经从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他回忆:“那时在现有科研工作之外,我也希望到科技理念更先进、农业整体水平更发达的地区去看看,让自己收获更多。”考虑到山东高校农业学科在全国的“领头羊”地位以及烟台优美宜人的环境,2017年收到鲁东大学的邀请时,赵英没有再犹豫。

来烟之前,赵英认为自己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相对弱一些”,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上;来烟之后,他惊喜地发现,很多涉农企业竟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在烟台,不管是政府、高校,还是涉农企业,甚至是农民朋友,大家的农业发展理念都更先进、思维也开阔。”有感于这样的氛围,赵英也作为企业专家投身到了“产学研”合作中。
葡萄酒是烟台的一张城市名片,葡萄种植一直以来也非常广泛。经过实地调研,赵英了解到,由于多年来的种植,许多葡萄产区的土壤出现板块、酸化、肥质下降等问题,加之烟台地区本身土壤土层较薄、渗漏严重,种种原因致使近年来本地葡萄的品质有所下滑。
“对于葡萄来说,气候和土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面对这一状况,赵英立马着手投入到土壤改良的工作中,通过添加生物肥、矿质营养元素等方法,帮助葡萄种植提质增效。同时他还积极协调McDonnell院士和蓬莱国宾酒庄合作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引进更多力量服务于烟台葡萄种植。尽管土壤改良是一个长期过程,但通过近两三年的工作开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走出烟台之外,赵英也将目光聚焦于黄河三角洲一带的盐碱地土质开发、土地保护等,而这也与国家稳固黄河流域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在东营,赵英带领团队与当地的蓝海集团合作,发展起了循环农业。他们先对蓝海集团旗下酒店的厨余垃圾进行处理,将其用于黑水虻养殖,再将高蛋白的黑水虻作为饲料来喂养家畜,而家畜的粪便与养虫的虫砂又作为生物肥料,用来改善盐碱地土质,提高盐碱地作物产出,最终产出的农作物,又可以为酒店提供绿色、无害的新鲜食材,实现了真正的种养循环,完成了从技术到成果的落地转化。

“一体两翼”抓科研,争取领域内国际话语权
受到鲁东大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影响,赵英也十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并重。2018年,赵英建立起“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
这支10人队伍“小而精”,主要深钻“滨海地球关键带生态水文过程”“盐碱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其气候响应”“盐碱地土壤改良与资源环境优化”三个方向;发表SCI论文20多篇,SCI一区论文占比50%以上;2019年团队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获批立项,同时也获批“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并通过相关领域优势学科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学科领域和成果转化。

带领团队冲锋陷阵的同时,赵英的个人成长并没有放慢脚步。
2020年,赵英被农林与土壤领域的顶级学术刊物——Soil & Tillage Research聘为编委。彼时赵英作为为数不多中国学者加入了编委会,一方面得益于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深耕,使他的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圈取得了较高的认可;另一方面,赵英也感到,拥有几千年的耕作历史的中国,在土壤研究方面的国际认可度尚低,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土壤压实、土壤退化等问题。“因此在科研之外,我也希望在学术职务上,代表中国学者争取更多话语权,并借机为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更多支持。”赵英说。
2021年3月,赵英再次受到邀请,被“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聘为理事会8位理事之一,同时也是亚洲地区的唯一代表,为中国乃至亚洲学者争取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认可。
无论是“西行”深造还是“东归”报国,无论在西北内陆还是华东海滨,故事开端因“土”而起,也因“土”书写着华丽的篇章。愿心中那一抔土,为游子继续锚定前行的方向,也为结出更丰硕的科学果实孕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