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0月20日讯(记者 吴雨昕)10月20日上午,“城市能源变革与低碳发展”分论坛作为此次“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顺利举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总工程师魏保军带来《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探索——规划师视角》主题报告,在分论坛现场引发关注。
把城市“碳排放”工作做好,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据魏保军介绍,目前城市能耗占国内总能耗的85%左右,同时大约80%的直接碳排放也由城市产生。目前来说,在国家政策的要求和支持下,诸如钢铁、住建等行业性的碳达峰规划已在逐步完善。但很多城市在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还比较迷茫,此次报告的发布将为城市解决部分难题,帮助城市探索如何更好地走上碳达峰、碳中和这条路。

魏保军认为,作为此次“双碳论坛”的举办城市,烟台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当前,很多城市,特别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城市,正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而相比之下,烟台凭借核能产业的积累,已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走出了一大步,打通核能产业上、中、下游,无论是供热还是发电,都将核能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烟台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50.8万千瓦,占全省17.8%;年发电量近290亿千瓦时,占全省35.2%,位居山东省第一,体现了烟台能源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
与此同时,烟台的“经济结构也非常好”。魏保军坦言,要想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对于“优二兴三”发展方向的把握,即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高端生产企业的支撑也至关重要。烟台的县域经济发达,下辖县级市也具有较强的工业实力,便于搭建一套循环生产、循环利用的工业循环链,同时满足本地的生产和低碳发展的需求。
虽然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少城市已经开启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探索,但还有一部分城市仍停留在提出口号的阶段,对于未来该如何具体落实“双碳”目标有些不知所措,路径和措施都缺少。魏保军提到,一些大城市的低碳发展路径是基于自身的城市规模、经济基础、资源条件等而确立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在路径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要分类别、分条件,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和经济状况来找到一条最佳的道路。
“我们在做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探索时,最关注的就是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条件。”魏保军如是说。“我国要实现的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低水平的,而是人民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之后,追求一种高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他强调,我们仍要以发展经济为先。对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城市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城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些选择,比如许多城市赖以发展的传统工业,既可以考虑进行清洁化转型,也可以考虑“去工业”,逐渐探索适合自身的最优路径。
“双碳”概念听起来很“高大上”,部分人可能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点儿遥远。对此,魏保军认为,普通人可以做的其实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行为节能”。“根据我们的研究,行为节能在生活能耗中占到的比例能达到20%-30%左右,减碳潜力巨大。比如我们可以多使用公共交通,多选择电动车而非汽油车,用户外跑代替跑步机等等,在家庭生活、出行方式、日常行为等各个方面,普通人能做的并不少,存在很多改善的空间。”魏保军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