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中诞生的民间“吉祥文化”(图)

来源:胶东在线  2020-09-20 21:16:49
A+A- |举报纠错
彩塑《霍然去病  弃疾安康》
彩塑《霍然去病 弃疾安康》

  胶东在线济南9月20日讯(特派记者 许加薇)一块小小的泥巴,经过艺术家的双手,绽放出一个个生动活泼、寓意颇丰的彩塑作品。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烟台展厅里,胶东彩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录带着《喜庆有余》《钟馗降福》等10多件胶东彩塑(又称:栖霞泥塑)来参展,一件件兼具艺术性与故事性的彩塑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欣赏。陈玉录说,只希望把彩塑艺术的精神内核推广给更多的人。

《喝二两》
《喝二两》

  彩塑,为我国传统的雕塑工艺,是待泥坯阴干后,先上粉底,再施彩绘的一种雕塑,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例如,烟台这边的道观、寺庙里有很多雕像,基本都是彩塑制作出来的。

彩塑《喜庆有余》
彩塑《喜庆有余》

  而胶东彩塑,主要以栖霞中东部地区特有的黄颜泥、膏泥为主要原料,手工塑形,随类赋彩,在延续民间造像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胶东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有着30多年的泥塑创作经验的陈玉录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泥塑,谈到泥塑作品,他总是有一肚子话:“我的作品灵感主要来自于民间的‘吉祥文化’,作品里的人物大多都在笑,因为笑能感染周围人。”“希望我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喜庆、欢乐,大家伙儿看完以后能很开心。”

彩塑《钟馗降福》
彩塑《钟馗降福》

  陈玉录说,关于彩塑,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民间风俗,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构成了泥塑艺术的精神内核。民间泥塑的用途主要有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避灾和装饰摆设等。例如此次参展的作品《霍然去病》《弃疾安康》,是当时对早日战胜疫情的祝愿。“我相信思想和精神,才是艺术的内核。”

彩塑《逛庙会》
彩塑《逛庙会》

  关于胶东彩塑,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清朝光绪年间,蓬莱栾家口泥塑艺人万文富因参与制作过蓬莱阁内的彩色泥塑和胶东周边庙宇塑像而闻名,随后收栖霞丰粟村时开武为徒。时开武出徒以后,落户栖霞丰粟村,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栖霞及周边地区名气很大,被人争相聘请做庙里的泥塑。“老时堆完泥,泥人会喘气;老时画上彩,神仙会眨眼”。这句民间顺口溜就是形容时开武泥塑技艺的精湛。解放后,时开武收庄园陈家村17岁的陈孟吉为徒,师徒二人的作品一时间引起不小的轰动。“陈孟吉是我的父亲。”每当提起他的父亲,陈玉录都很自豪。

  2013年,栖霞泥塑被列入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陈玉录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如今,古老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陈玉录眼里这是个挑战,也是机遇。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他大胆创新,在表现手法上广泛吸收了胶东当地的剪纸、戏剧、年画、面塑等民间艺术的营养元素,在作品中不断融入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古老的栖霞泥塑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陈玉录认为,如果胶东彩塑这门泥塑技艺一直停留在原地的话,注定会被时代淘汰。30多年的创作经验告诉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大众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

[ 责任编辑: 李里 ]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评论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