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来潮|我的劳动荣光:十年造一根能“上天入地”的纤维

来源:胶东在线  2025-05-02 00:21:02
A+A- |举报纠错

  胶东在线5月2日讯(记者 孙子研 摄影 李刚)2024年6月,嫦娥六号成功将一面鲜艳夺目的“织物版”五星红旗带到月球。你有没有想过要把咱们的五星红旗带上月球,究竟有多难?

  要在月球表面温差正负150摄氏度之间“飘扬”,还要经得起强烈的电磁辐射的考验,可不是普通布料能做到的。这面国旗的关键材料就是一种可以“上天”的“神奇纤维”——间位芳纶纤维。

  它来自烟台企业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吕继平,便是间位芳纶纤维的主要研发者之一。

  “间位芳纶纤维要能扛住高温、严寒,适应月球背面复杂的环境条件。我们经过无数次实验,才顶住了这份挑战。”吕继平说。

  吕继平出生在大西北农村,喜欢化学,从材料专业毕业后,他来到烟台加入泰和新材,从一线技术员做起,一干就是17年。

  刚入行时,中国在芳纶领域刚刚起步,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吕继平和同事们都不服气。

  “别人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行?技术就是靠摸索,摔了跟头也不怕。”吕继平说。

  2013年,他研发出“分子蒸馏法分离提纯溶剂技术”,让芳纶纸的核心原料——沉析纤维的生产成本每吨降低了约7000元。但真正的硬仗,是后来的十年攻关——沉析纤维新工艺开发和性能提升的研发之路。

  “我们最初试了三年多没有进展,2015年被迫放下。2018年又重拾项目,历经设备设计和制造、工艺优化和定型。又干了两年,才算真正突破——前后将近十年。”吕继平说。

  如今,这项成果已实现年产近2000吨,每年为烟台带来超3亿元产值。为推动全员创新,公司还成立了“吕继平创新工作室”,鼓励一线员工参与技术革新。

  他不喜欢说自己是“科研大拿”,但工厂里的人都知道——从技术研发,到设备选型,再到产业化建设,他亲力亲为,是“钉”在技术一线和生产现场的一员。

  “有时候没现成设备,我们就自己画图纸、设计加工。人手不够,我也上。最长的一次,在工厂连干了36个小时。”吕继平说,“做技术不能躺平。越往前走,越得敬畏,要永远保持一颗不满足的心。”

  如今,中国的芳纶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走上了世界舞台;这背后,离不开像吕继平一样的奋斗者,用汗水和智慧,织就中国科技的星辰大海。

  “我希望我们中国的芳纶产业能做到世界第一。劳动能改变命运,也能改变一个行业甚至给国家做出贡献。”吕继平说。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