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第一地级市,何以批量生产“大国重器”?

来源:深海财经  2025-11-20 18:23:31
A+A- |举报纠错

  【编者按】“十四五”以来,烟台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烟台篇章。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生动展现我市“十四五”发展成果,展望“十五五”美好愿景,烟台市委网信办、烟台市融媒体中心倾情策划推出“网语烟台·我们这五年”网络宣传引导活动,向您述说“我们这五年”。

  中国制造“新封面”童佳怡 | 文

  截至目前,全国27座万亿城市最新经济成绩单均已出炉。前三季度,烟台以6.4%的增速一马当先,又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实际上,这已经是烟台今年连续第三个季度领跑全国万亿城市方阵。放眼“十四五”,烟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始终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

  在北方工业城市很多困守传统产业路径的背景下,这座兼具“仙境海岸”与“品重硬核”的城市,正实实在在成为大国重器的“锻造车间”:

  东方航天港内,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大跨越;中集来福士码头,全球首座吊装能力突破三千吨的全直流供电风电安装船“北欧之风”号完成交付,启程远航;南山铝业凭借先进技术助力C919大型客机铝合金材料实现自主可控;泰和新材的高性能芳纶纤维,织就了那面飘扬在月球背面的五星红旗……

  “大国重器”,一个承载着国家意志与工业实力的词汇,在烟台有了“上天、下海、入地”般具象的表达。当“大国重器”遇上“万亿之城”,这座“北方第一地级市”正站上制造业转型的C位,在新一轮城市贴身竞速中抢得先机。

  1、重器“扎堆”

  关于 “大国重器”,网上给出的定义很多,归结其核心于两层:

  拥有100%的中国制造血统;

  代表100%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两者兼具下,“烟台制造”脱颖而出。

  2017年,由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打造的“蓝鲸1号”“蓝鲸2号”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让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投用至今,仍是全球深海钻井平台的“顶配”——作业水深3658米,钻井深度15240米,覆盖全球95%以上海域。

 

  “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

  今年10月,刚刚交付的全球首艘吊装能力超三千吨级全直流供电风电船“北欧之风”号,已驶向德国NordseeCluster风场。这艘“烟台造”风电安装船不仅为欧洲带去清洁能源的希望,也通过采用全直流供电模式,从能源利用源头实现减碳。

 

  全球首艘吊装能力超三千吨级的全直流供电风电船——“北欧之风”号

  杰瑞集团自主研发的固井橇应用于南海钻井平台,可在严苛的海工环境中进行勘采作业。现在,杰瑞集团在深海钻机方面的研发生产方面已经达到全新的领域,钻机深度超过9000米。

  烟台的重器不止于海。

  航天领域,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20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将13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形成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卫星制造、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现场 唐克/摄

  南山铝业自主研发的废铝保级还原技术,让高性能板材打入空客、波音供应链;宏远氧业为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提供生命支持系统,台海玛努尔攻克的核电主管道技术,直接撑起 “华龙一号” 的核心部件供应。

  无论是探海还是飞天,烟台制造可以说是科技与狠活的“强强联合”,在刷新行业纪录的同时,正从“装备代工”向‘技术输出’ 转变,从‘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 升级。

  当你在朋友圈晒出碧海金沙时,几步之遥的码头,正诞生着驶向全球的“大国重器”。这何尝不是独属于烟台的城市浪漫?

  2、动能何在

  在全国城市版图中,烟台2023年GDP总量迈入万亿城市行列,且增速一直处于领跑身位。

  这背后,工业是最强支撑。

  靠实业崛起的烟台,一直将工业视为最厚实家底和最鲜明底色。“品重”一词,字重千金,既是一个老牌工业城市的自我审视,也彰显产业升级与蝶变的热望。

  “十四五”以来,烟台锚定新型工业化,加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日益明晰。

  2022年8月,国务院出台专门意见,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3年12月初,山东明确提出“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一年后,山东省印发烟台示范城市《实施方案》,配套定制20项政策措施和152项支持事项。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引领下,烟台对标全国先进,立足全省领先,先行先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等可圈可点。

  事实上,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蓬莱)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潍柴——比亚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半岛北龙口海上风电场等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大项目等,均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为烟台万亿级大体量高基数下的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底座。

  

  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

  产业基础则是另一块重要基石。烟台的工业门类涵盖了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拥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3家百亿级企业。这种多元均衡的产业布局,拓宽了烟台经济的增长动能。数据显示,今年1-9月烟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13.9%,分别高出济南 8 个、青岛 5.2 个百分点,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 45%。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机制的重构。北方工业城市的通病,往往是“企业各自为战,产业链碎片化”。烟台于 2021 年推出“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建立 “产业链图谱 + 企业库 + 项目库 + 人才库 + 政策库 + 问题清单”的机制。

  这一机制,无疑确切中了产业发展的要害。自2021年“链长制”实施以来,45个领建园区入驻企业数量新增361家、达到1524家。43家链主企业新增产值1646亿元,较2021年增长38.8%。2024年,11条制造业产业链实现产值9326亿元,比2021年增加2334亿元,年均增长10.1%,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彰显。

  3、冲刺时刻

  不管是从历史考量,还是基于现实发展,创新是烟台实现制造业突围,锻造更多“国之重器”的核心驱动力。

  纵观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山东虽位居全国第六,保持在领先梯队,但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这前五强相比,在创新潜力、创新效率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作为山东经济的“三核”之一,烟台同样面临着这些共性挑战。

  

  万华烟台工业园

  “十四五”期间,烟台推动“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编制《产业链技术攻关导向清单》,动态梳理发布300项左右关键技术需求。今年9月1日,《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成为烟台首部促进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 

  在引才与平台建设方面,实施“省实验室博士‘蓄水池’计划”。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并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732项,形成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大国重器,始于匠心,成于体系。5年里,烟台以其坚实的产业根基、前瞻的制度设计和持续的创新投入,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时代征程中,刻下了鲜明的城市印记,再次印证打破路径依赖的传统工业基地,以系统思维重构产业生态,也能在新时代方位中焕发新生机。

  距离2026年还剩下一个多月时间。又逢十四五收官的冲刺时刻,地域、城市排位战竞争几乎白热化。2025年,山东全年GDP过十万亿呼声很高,济青烟“三核引领”格局下,济南、青岛、烟台三个万亿级城市都必须发挥强支撑作用,加力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冲刺时刻,始终深植创新基因的烟台,在规模体量、高端链条、结构转型、产业协同等维度有家底有布局有突破,但并非高枕无忧。唯有精准锁定发展赛道,培育具有根植性和强大韧性的产业体系,方能将既有优势转化为发展盛势,在下一个五年中蹄疾步稳,勇挑大梁。

  这考验城市眼光,更考验城市定力。

初审:边关
复审:王大鹏
终审:殷守龙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