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王寺的银杏树
树龄2000年的银杏已属罕见,
登封嵩山脚下的法王寺里,
却长了两棵。
有时候,好树也成双。
两千年,它们静静地伫立在法王寺大殿前,迎接着每一位到访的游客,向人们展示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坚韧。那粗壮的树干、斑驳的树皮,是大自然的杰作,也见过2000多次春秋轮回。
它们曾陪李白看明月,也用沙沙的叶片声应和徐霞客的脚步……今天,我们仰头赞叹它秋日的满树金黄,也把它们定格在了我们的人生历程中。
|秋日盛景,金色华章|
秋冬之交,是两棵古树最耀眼的时刻。满树的叶子由绿变黄,阳光洒在树叶上,折射出绚烂的光芒,即使在亿万年耸立的嵩山面前,也毫不逊色。
微风吹过,金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如同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铺成了一条金色的“地毯”。
游客们踩着“地毯”在银杏树下争相打卡拍照。

△游客在树下打卡拍照
“想不到银杏树能长这么粗,枝叶还特别繁茂,还是并排的两棵”,正在树下拍照的李女士是江西人,今年28岁,来嵩山旅游的她笑着对我们说,“我刚刚绕着树拍了一圈的视频,南方也有银杏树,但是感觉树叶没有黄得这么纯粹,这么亮眼。”
为她拍照的是一位60岁的李先生,却是登封本地人,原来两人是在来法王寺的游览车上认识的,因为有共同的短视频拍摄爱好而结伴游览法王寺。两代人,两地人在两棵树下配合得相当默契。

△掉落的银杏叶像金色的地毯
李先生告诉我们,他经常来嵩山,法王寺的银杏是他每年都不会错过的秋景,“就像两位老朋友一样,每次来都是这两棵树,但又感觉不一样,前段时间因为老下雨,今天天气好了,它们的树叶也都黄了。”
充足的雨水,也是造成银杏树叶迟迟不变黄的原因之一。

△古树古寺相映成趣
“水分充足,土壤墒情好,树木的毛细根能够持续供应养分,会维持叶片的活性,使其保持绿色状态”,古树保护专家、登封市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科靳红军解释,“我们常说‘养树先养根’,就是要养好离地表最近的毛细根,来保证这种养分的供应。”
靳红军指着西边那棵银杏树说:“从这一棵树也能看出来不同,它上面的叶子要小一些,红的也早,下面的叶子明显大很多,还有些泛绿,就是因为下部的叶片离根系更近,受重力的影响,水分比上面的树叶供应更有保障,因此也能维持更久的活力。”

△下部的叶片还有些泛绿
古树在漫长的岁月里,依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巧妙地调整其生长策略。如今,科学的保护为古树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我们会对古树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实行定期报告”,登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绿化服务科科长吴帅军说,“这些年,我们对这两棵树进行了安装防护栏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障它们生长环境。”
两棵银杏树不断适应着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迁和人类的影响,才会在每个秋天以一树金黄,惊艳每一位来者。

△嵩山中的一抹金黄
|时光见证,古树记忆|
当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在法王寺中栽下这两棵银杏树时,是否也是看中了银杏树的这种“智慧”呢?
“法王寺是摄摩腾、竺法兰翻译经书的地方,也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靳红军说,“东汉年间,白马拖经,佛教传入中原,继白马寺之后,汉明帝又在嵩山玉柱峰下建造了法王寺,可能是看中了这里的清净,是翻译经书的好地方。”
从此,嵩山脚下的四季变换,有了更多绚烂的色彩。

△粗壮的银杏树
2000年,两株银杏小苗已长成了高达25米、树围5米多的参天大树;2000年,曾经清净的法王寺也变成了游客络绎不绝的赏秋圣地。
寺门前的游览车上,一遍一遍地播放着“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李白的这句诗,为法王寺旁的“嵩门待月”这一嵩山八景之首,增添了无限诗意。

△与古塔遥遥相望
李白曾数次登临嵩山,那时,法王寺里的两棵银杏已经长了近700年,当皎洁的月光照在它们粗壮的树干上,勾勒出它们优美的轮廓,仿佛为古树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我们的诗仙是否也见过这样的场景。
800多年后,同样的“嵩门待月”也被徐霞客写进了他的日记里。不巧的是,徐霞客路过此地时,山雨忽来,只留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的感慨。法王寺中的银杏,应该听到了旅行家徐霞客匆匆走过的脚步声。

△金灿灿的银杏叶
如今,月光依旧,两棵银杏树依旧,而时光却又悄然流转了数百年。
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欣赏这秋日的美景,也感受这份跨越两千年的历史沉淀。
而以后的每一个秋天,在嵩山的怀抱中,它们也会一次次披上金色盛装,等待着新的相遇。

△满树金黄
银杏为何被称为“活化石”?
银杏是存活了两亿七千万年的裸子植物,然而这还不足以显示出它在植物界的特殊。
从分类学上看,银杏是独苗中的独苗。在整个银杏植物门中,目前,全世界只有它这一种。它没有在世的近亲,所有的亲缘物种都只存在于化石之中,这种“孤家寡人”的处境,进一步强化了其“活化石”的地位。
而银杏之所以没有灭绝,多亏了人类的出现。在最严酷的冰期,银杏在中国找到了最后的避难所,并在我们祖先的种植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又在近代被重新引入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如今,树形优美,叶态独特,秋天变黄的银杏,已成为一种受人类文化庇护并传播全球的“文化植物”。
………………………………………
倘若秋天有颜色,那一定是银杏的金色。进入十月下旬,银杏自北向南次第变黄,金叶铺满古寺庭院,与红墙碧瓦相映成画。它的美从不张扬。
一棵树,可以站上百年,在岁月里慢慢变黄,成为顽强的“活化石”。从今天起,我们即将开启一段与古银杏树的对话,用文字和影像,为你讲述独属于秋天的故事。
如果古银杏树也勾起了你的思念,
请分享给那个特别的人吧。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2020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烟
山东滑雪高手汇聚“雪窝”烟台 赛场飞驰比
20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
以新姿态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