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长歌 | 迎过李白、徐霞客,嵩山上两棵银杏又披金装

来源:中原网  2025-11-14 10:55:41
A+A- |举报纠错

  △法王寺的银杏树

  树龄2000年的银杏已属罕见,

  登封嵩山脚下的法王寺里,

  却长了两棵。

  有时候,好树也成双。

  两千年,它们静静地伫立在法王寺大殿前,迎接着每一位到访的游客,向人们展示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坚韧。那粗壮的树干、斑驳的树皮,是大自然的杰作,也见过2000多次春秋轮回。

  它们曾陪李白看明月,也用沙沙的叶片声应和徐霞客的脚步……今天,我们仰头赞叹它秋日的满树金黄,也把它们定格在了我们的人生历程中。

  秋日盛景,金色华章

  秋冬之交,是两棵古树最耀眼的时刻。满树的叶子由绿变黄,阳光洒在树叶上,折射出绚烂的光芒,即使在亿万年耸立的嵩山面前,也毫不逊色。

  微风吹过,金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如同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铺成了一条金色的“地毯”。

  游客们踩着“地毯”在银杏树下争相打卡拍照。

  △游客在树下打卡拍照

  “想不到银杏树能长这么粗,枝叶还特别繁茂,还是并排的两棵”,正在树下拍照的李女士是江西人,今年28岁,来嵩山旅游的她笑着对我们说,“我刚刚绕着树拍了一圈的视频,南方也有银杏树,但是感觉树叶没有黄得这么纯粹,这么亮眼。”

  为她拍照的是一位60岁的李先生,却是登封本地人,原来两人是在来法王寺的游览车上认识的,因为有共同的短视频拍摄爱好而结伴游览法王寺。两代人,两地人在两棵树下配合得相当默契。

  △掉落的银杏叶像金色的地毯

  李先生告诉我们,他经常来嵩山,法王寺的银杏是他每年都不会错过的秋景,“就像两位老朋友一样,每次来都是这两棵树,但又感觉不一样,前段时间因为老下雨,今天天气好了,它们的树叶也都黄了。”

  充足的雨水,也是造成银杏树叶迟迟不变黄的原因之一。

  △古树古寺相映成趣

  “水分充足,土壤墒情好,树木的毛细根能够持续供应养分,会维持叶片的活性,使其保持绿色状态”,古树保护专家、登封市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科靳红军解释,“我们常说‘养树先养根’,就是要养好离地表最近的毛细根,来保证这种养分的供应。”

  靳红军指着西边那棵银杏树说:“从这一棵树也能看出来不同,它上面的叶子要小一些,红的也早,下面的叶子明显大很多,还有些泛绿,就是因为下部的叶片离根系更近,受重力的影响,水分比上面的树叶供应更有保障,因此也能维持更久的活力。”

  △下部的叶片还有些泛绿

  古树在漫长的岁月里,依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巧妙地调整其生长策略。如今,科学的保护为古树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我们会对古树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实行定期报告”,登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绿化服务科科长吴帅军说,“这些年,我们对这两棵树进行了安装防护栏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障它们生长环境。”

  两棵银杏树不断适应着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迁和人类的影响,才会在每个秋天以一树金黄,惊艳每一位来者。

  △嵩山中的一抹金黄

  时光见证,古树记忆

  当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在法王寺中栽下这两棵银杏树时,是否也是看中了银杏树的这种“智慧”呢?

  “法王寺是摄摩腾、竺法兰翻译经书的地方,也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靳红军说,“东汉年间,白马拖经,佛教传入中原,继白马寺之后,汉明帝又在嵩山玉柱峰下建造了法王寺,可能是看中了这里的清净,是翻译经书的好地方。”

  从此,嵩山脚下的四季变换,有了更多绚烂的色彩。

  △粗壮的银杏树

  2000年,两株银杏小苗已长成了高达25米、树围5米多的参天大树;2000年,曾经清净的法王寺也变成了游客络绎不绝的赏秋圣地。

  寺门前的游览车上,一遍一遍地播放着“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李白的这句诗,为法王寺旁的“嵩门待月”这一嵩山八景之首,增添了无限诗意。

  △与古塔遥遥相望

  李白曾数次登临嵩山,那时,法王寺里的两棵银杏已经长了近700年,当皎洁的月光照在它们粗壮的树干上,勾勒出它们优美的轮廓,仿佛为古树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我们的诗仙是否也见过这样的场景。

  800多年后,同样的“嵩门待月”也被徐霞客写进了他的日记里。不巧的是,徐霞客路过此地时,山雨忽来,只留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的感慨。法王寺中的银杏,应该听到了旅行家徐霞客匆匆走过的脚步声。

  △金灿灿的银杏叶

  如今,月光依旧,两棵银杏树依旧,而时光却又悄然流转了数百年。

  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欣赏这秋日的美景,也感受这份跨越两千年的历史沉淀。

  而以后的每一个秋天,在嵩山的怀抱中,它们也会一次次披上金色盛装,等待着新的相遇。

  △满树金黄

  银杏为何被称为“活化石”?

  银杏是存活了两亿七千万年的裸子植物,然而这还不足以显示出它在植物界的特殊。

  从分类学上看,银杏是独苗中的独苗。在整个银杏植物门中,目前,全世界只有它这一种。它没有在世的近亲,所有的亲缘物种都只存在于化石之中,这种“孤家寡人”的处境,进一步强化了其“活化石”的地位。

  而银杏之所以没有灭绝,多亏了人类的出现。在最严酷的冰期,银杏在中国找到了最后的避难所,并在我们祖先的种植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又在近代被重新引入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如今,树形优美,叶态独特,秋天变黄的银杏,已成为一种受人类文化庇护并传播全球的“文化植物”。

  ………………………………………

  倘若秋天有颜色,那一定是银杏的金色。进入十月下旬,银杏自北向南次第变黄,金叶铺满古寺庭院,与红墙碧瓦相映成画。它的美从不张扬。

  一棵树,可以站上百年,在岁月里慢慢变黄,成为顽强的“活化石”。从今天起,我们即将开启一段与古银杏树的对话,用文字和影像,为你讲述独属于秋天的故事。

  如果古银杏树也勾起了你的思念,

  请分享给那个特别的人吧。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初审:边关
复审:王大鹏
终审:殷守龙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