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23日讯(记者 栾雪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生活中,若发现皮肤、眼睛发黄,不少人会第一时间想到“黄疸”。但黄疸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引发的症状,其中梗阻性黄疸因涉及胆汁排泄通道堵塞,需及时干预。烟台毓璜顶医院介入放射科主治医师付强介绍,了解梗阻性黄疸的本质、分类、病因及治疗护理要点,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一、先搞懂:什么是黄疸?梗阻性黄疸有何不同?
简单来说,黄疸是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沉积在皮肤、黏膜和巩膜(眼白)上形成的发黄现象。根据发病原因,黄疸主要分为三类,其中梗阻性黄疸又称“胆汁淤积性黄疸”,核心问题是胆汁排泄通道被堵塞,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反流入血。这类黄疸的典型特点是“梗阻越严重,黄疸越明显”,且常伴随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尿色加深(如浓茶色),这也是它与其他类型黄疸的关键区别。
二、查病因:哪些问题会导致胆汁“堵路”?
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可按 “堵塞位置” 分为 “肝内梗阻” 和 “肝外梗阻”,其中肝外梗阻更常见,且多与器质性病变相关:
肝内梗阻:主要因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病变导致,比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药物性肝损伤引发的胆管狭窄,或肝癌、肝内胆管癌压迫肝内胆管;
肝外梗阻:常见于胆管结石(结石堵塞胆管腔)、胆管癌(胆管自身癌变狭窄)、胰头癌(肿瘤压迫胆总管下段)、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壶腹部病变堵塞胆管开口),此外,胆管炎症、手术后胆管粘连等也可能造成胆管堵塞。
三、识症状: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
除了皮肤、眼白发黄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还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需及时察觉:
皮肤瘙痒:胆汁中的胆汁酸反流入血,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持续性瘙痒,夜间更明显,患者常因抓挠出现皮肤破损;
大小便异常: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大便因缺乏胆红素而呈 “陶土色”;同时,血液中胆红素通过尿液排出,使尿色加深如 “浓茶色”;
消化系统不适:胆汁无法帮助消化脂肪,患者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甚至脂肪泻(大便油腻、不易冲净);
全身症状:长期梗阻可能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炎,出现乏力、低热等症,若合并感染,还会有腹痛、高热等急性胆管炎表现。
四、谈治疗:介入治疗如何打通“胆汁通道”?
付强介绍,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核心是 “解除梗阻、恢复胆汁排泄”,对于无法通过外科手术直接切除病灶的患者(如晚期肿瘤、高龄体弱患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常用方法有两种: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医生在影像设备引导下,用细针经皮肤穿刺进入肝内胆管,放置引流管,将堵塞的胆汁直接引流到体外(外接引流袋),快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缓解黄疸和瘙痒。该方法创伤小,术后1-2天黄疸即可明显减轻;
胆道内支架植入术: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在PTCD基础上,通过导管在堵塞的胆管内放置金属或塑料支架,撑开狭窄或堵塞部位,使胆汁能正常流入肠道(无需外接引流袋),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支架置入适用于胆管癌、胰头癌等恶性肿瘤导致的梗阻,能有效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
五、重视护理:术后做好这些,减少并发症
付强提醒,介入治疗后,科学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患者和家属需注意以下要点:
引流管护理:若行 PTCD 外接引流袋,需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受压,每日观察引流液颜色(正常为深黄色)和量,若突然减少或出现鲜血,需立即告知医生;
皮肤护理:黄疸消退前仍可能有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拭皮肤,避免抓挠,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刺激;
饮食调整:术后初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粥、蒸蛋等)为主,逐渐过渡到低脂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减轻肝脏和胆道负担;
定期复查:术后需遵医嘱复查肝功能(观察胆红素变化)、血常规(排查感染),若置入支架,还需定期做影像学检查,监测支架是否通畅。
最后,付强介绍梗阻性黄疸虽看似复杂,但只要及时明确病因,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案,并做好术后护理,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也能显著提升。关键在于出现黄疸信号时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扫描二维码看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