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科技创新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来源:烟台融媒  2025-09-23 08:11:04
A+A- |举报纠错

  从全球最大马力的新能源混动拖拉机到打破欧美数十年技术封锁、实现全自主研发的CVT拖拉机,再到无人林果机械、激光除草机及采摘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今天,在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招远大户陈家村,现代农机装备展区看点十足,观众可在现场感受现代农机装备带来的农业生产变革。

  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烟台持续发生。近年来,烟台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凝聚创新合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

  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不断引领烟台农业呈现新面貌、迈出新步伐。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做强农业“芯片”

  5月23日,山东海洋明波水产在国内首次实现“东星斑”和“红瓜子斑”两个名贵鱼种的室内全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成功收集“东星斑”鱼受精卵14.52公斤,培育“东星斑”苗种300余万尾;工厂化育苗车间“红瓜子斑”鱼受精卵布卵45.66公斤,培育“红瓜子斑”苗种133.2万尾,成功构建“两条红鱼”从种质收集、良种选育、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到循环水养殖全产业链。

  2023年,由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黄色苹果新品种“烟金蜜”,以66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给龙口市南村果园果业有限公司。这是烟台第一个成功实现转让开发的自主选育苹果新品种,实现烟台苹果种业创新新突破。“烟金蜜”以“红露”和“光辉”为亲本,从2008年杂交到通过专家验收历经15年。其果实黄色,果面光洁无锈,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7.5%。

  果业是烟台重要农业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市果园总面积约320万亩、产量700万吨,其中,全市苹果种植面积248万亩、产量560万吨,产量占全省3/5、全国1/6。苹果出口量约60万吨,占全国1/2。获农业农村部登记苹果品种达80个,数量占全国1/3。先后布局推广新优苹果品种16个,示范带动维纳斯黄金、王林、明月等新品种应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烟台是传统种业大市,种业资源丰富,育种历史悠久。近年来,烟台始终把种业作为先导产业来抓,加快推动传统种业振兴发展。

  种质资源是开展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好的种质资源,就不可能育成好的品种。烟台通过分类布局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库等办法,共保存种质资源20余万份,其中337份种质资源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库(圃)。

  在优质种质资源的支撑下,烟台加强优良品种选育,累计获植物新品种权200余项,自主选育作物、苗木、畜禽新品种300余个,至今保持国内玉米、小麦两大作物新品种高产纪录。

  其中,益生股份自主培育肉鸡新品种“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鸡配套系是山东省首个通过国家认证的小型白羽肉鸡品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在长期的科研攻关和市场培育中,烟台涌现出一批“登海”“烟农”“西由”“烟富”“益生”等种子种苗名企,全市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达到3家,带动全市农业、畜禽、苗木等700多家种苗企业集群化发展。

  以登海种业为例,其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超过300个,先后七次创造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种子好不好,最终要由市场检验。烟台整合“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的农技综合服务联合体,打造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的转化生态。2024年,全市通过审定和登记作物新品种31个,新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品种17个,年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万元,一批“登海”系列、“烟薯”系列、“烟农”系列等产品、技术、论文、专利走出实验室,走进大田一线,不断跨越横亘在纸面与市场之间的历史鸿沟,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新农机新装备

  为粮食丰产稳产护航

  无人化作业平台轻松完成旋耕、开沟、起垄等一系列流程,叶菜收获机快速整齐地采收菠菜,精量电动播种机同步开出深浅均匀的6列土穴……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现实。

  在今年4月举办的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与加工观摩研讨会上,莱阳万亩出口蔬菜基地为大家呈现了一幅未来农业的生动图景。

  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石,也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在烟台的广袤田野间,从大田到大棚,从种植到养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使农机农艺与智能科技有机融合,大幅提升了农业作业精度和效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莱阳市信北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田里,一排排玉米植株整齐挺拔,穗大粒饱,丰收在望。

  “我们用的是带北斗导航的高性能精量播种机,能够精准调控播量和间距,使植株间距更加均匀,不仅减少了间苗环节,还能保证通风透光性,促进根系生长、玉米增收。”负责人左常伟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今年创高产,我们信心十足。”

  近年来,烟台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024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97%,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15.67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6882台,联合收获机10703台,粮食烘干机206台,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239台,有力支撑我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单产连续4年实现“三增”。

  不断优化升级的农业机械,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好帮手,为粮食稳产增产护航。

  在招远市华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104“东方红”拖拉机一天能耕200多亩地,耕作效率比5年前的老款拖拉机提升了一倍。“而且耕深能有四五十厘米,配合秸秆还田,能够更好地改良土壤。”负责人郭华松说。

  新农机、新装备在一线的广泛应用,正在田间地头激发出强劲的科技动能,转化为接连不断的丰收成果,让粮食安全的支撑保障更加坚实。

  高素质农民3.3万名

  人才竞相涌现各展其能

  “吸引我来的是烟台丰富的畜禽种质资源和烟台农科院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让我安心留下来的是人才政策,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秦明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加入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几年间,他和团队成员一起从事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重新梳理了烟台黑猪种群资源,建设了智慧养殖平台,积累大量基础数据,不仅方便了养殖场的管理,也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人才是重要支撑。烟台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畅通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发掘和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和实用人才,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竞相涌现、各展其能、活力迸发。用产业集聚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烟台整合科研院所、驻烟高校和涉农龙头企业,年均引进高层次农业专家50名,培养本科以上农业专业人才2500人,累计建成各类科技小院43家,入驻人员100余人,年开展各类科技服务1000余场次。

  公费农科生制度,是农业科技人才招引与培育结合的典型做法。“即使分数再高,我还会坚定地选择公费农科生这条路。”在8月15日举行的烟台市2025年度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签约会上,范永杰同学的话掷地有声。

  自2018年以来,烟台市已累计签约培养267名公费农科生,其中174名已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在基层农技推广一线发挥着骨干作用,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生力军。

  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落地,需要有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自2012年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承担农业农村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任务以来,烟台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3万余人,培育了一批乡村新业态的先行者、科技兴农的引领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

  “他们在粮食稳产丰产、产业提质升级、创新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网信科科长宋秀英说。

  人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能逐步释放,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烟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