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12日讯(通讯员:秦帅、邱吉媛)烟台自然博物馆以“服务自然资源事业、深化科学传播”为使命,打破传统场馆静态模式,通过“跨界联动聚效能、流动巡展拓广度、品牌活动挖深度”三大创新举措,推动自然资源保护理念深入大众生活。
跨界联动“聚能增效”:多领域共绘自然资源科普新图景
近日,“大千世界·镜显美丽”大型生态视觉艺术巡展,在烟台自然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285幅摄影作品和33件文创作品,将云南“世界生物基因库”的自然奇观与烟台“仙境海岸”的地域特色相交融。展览期间,鲁东大学王彬博士借助生物多样性分布图为孩子们讲解物种分布,并指导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这种“科研+教育+艺术”的跨界模式,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看、可学、可体验的科普实践。


这是烟台自然博物馆“跨界联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馆主动链接科研、文化、教育等多方资源,推动科普从单点输出转向多维融合。联合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将专业的“地质勘探数据”转化为青少年易懂的“化石解码”课程;与烟台市图书馆共办“歌颂自然?声临其境”朗读活动,通过朗读自然主题文章引发生态共鸣;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覆盖更广泛社会群体。
流动巡展“送课上门”:7万余人在家门口邂逅自然奥秘
一位小朋友在鸟类迁飞展板前感叹:“原来小燕子过冬要飞越那么远的距离啊!”——这是烟台自然博物馆流动科普巡展的常态化场景。为让不同群体都能“就近学自然”,该馆结合“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点深入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的科普“四进”活动,通过巡展打造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移动课堂”。今年世界地球日期间,烟台自然博物馆科普团队赴京参加中国地质学会举办的科普嘉年华,并在巡展中推出“自然知识问答”“环保小游戏”等互动环节,有效提升了科普趣味性与参与感。该馆已成功举办了“守护蓝天精灵 共享美好家园”“地球生物大灭绝”“护佑候鸟迁飞”等多个自然科普巡展。9月全国科普月期间,烟台自然博物馆将推出“地球与生命演化历程”校园巡展,讲述地球的变化。近三年来,烟台自然博物馆累计在25个地方进行了展出,服务公众超7万人次。越来越多人在“家门口”就邂逅了自然的奥秘,种下了自然资源保护的种子。

品牌活动“聚力吸睛”:筑牢自然资源科普传播阵地
“鹦鹉螺科普营”作为核心科普品牌,每月推出不同主题,以“小小地质学家”“小小生物学家”等“三小”实践模式,融合讲解与动手操作,深受家长和孩子欢迎,活动名额常被“秒光”。暑期推出的“远古生命”元宇宙科普嘉年华,融入VR、AR等技术,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增强感知体验。同时,馆方积极建设线上科普矩阵,通过短视频和公众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扩散影响力,#烟台自然博物馆#等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形成“线下体验—线上传播—二次引流”的良性循环。线上矩阵带火推动香樟木雕?老子?知足常乐、方解石?金麟瑞甲、摩尔石?品重山海等馆藏珍品“出圈”,更多人通过线上渠道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
“我们希望通过‘走出去’,让烟台自然博物馆不再是‘藏在角落里的知识宝库’,而是成为大家身边的‘自然课堂’”,烟台自然博物馆馆长表示。如今,烟台自然博物馆正以多举措发力,推动自然资源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带动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