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体记者 陆启飞 通讯员 蓬宣 摄影报道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蓬莱阁的金顶上,整座城市的脉动开始活跃起来。游客在千年古阁前拍照留念,市民在画河沿岸的绿道上晨练,海工产业园的焊花与朝霞争辉,夜幕下夜市热闹繁华——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独有的活力四重奏。
旅游革新
从单一景点到全域体验
今年暑期,蓬莱阁景区创下接待游客137万人次的纪录,同比增长23%。但这已不仅仅是蓬莱阁的成功,也是全域旅游新模式的成功。
在蓬莱阁景区,每天上午的“戚家军招募”表演让游客瞬间“穿越”。通过选拔的游客可以加入“戚家军”阵营,学习戚家拳,参与集体操练。“体验时仿佛回到古代战场,孩子还能学到抗倭历史知识。”围观的游客赞叹不止。在这里,国内首条应用永磁直驱技术的“八仙过海”索道,单日最高运送游客达1.6万人次。新开放的后海栈道嵌入山体,人在山崖下走,海浪在脚下翻涌,带来别样体验。
蓬莱打破国企、民企经营壁垒,推动各大景区联动,共同推出“两天一夜”“三天两夜”等多日联票产品,实现“一票通达、畅游蓬莱”,游客停留时间实现翻倍。
蓬莱入境游市场热度也节节攀升。依托240小时过境免签和潍烟高铁开通等利好,蓬莱区积极拓展境外旅游营销,今年上半年成功吸引日韩等入境游客超4万人次。
如今,蓬莱全域旅游呈现“多点开花”之势。以蓬莱阁为核心的滨海旅游带,与丘山谷、东方海岸果谷、艾崮山谷等乡村旅游片区形成有效联动。30余家特色酒庄、百年果园、桃李大道等景点串联成链,推动农、文、旅三者深度融合,“一带三谷、满天繁星”的空间发展结构不断丰富,呈现出更具内涵的发展图景。
2025年1—8月全区共接待游客12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8亿,同比分别增长10.7%、8.9%,“神仙生活蓬莱湾”旅游产品入选全省高品质旅游产品名单。
消费升级
从日间经济到全天候活力
近日,“蓬莱仙品”三仙山店正式对外营业,前去购物的游客络绎不绝。对于很多外地游客来说,这不仅是一处购物点,更是了解蓬莱地方特色的一个最直观的窗口。
古代特色的建筑,搭配上八仙卡通人物的门牌,从远处看去就有着别样的吸引力。进入店内,展示销售的产品更是丰富多彩。八仙元素巧妙融入冰箱贴、帆布包等文创产品,让神话传说“活”在指尖;王福禄小面等非遗技艺通过标准化商品走进千家万户;文创葡萄酒更是折射出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努力。“刚从景区出来,就顺便来这个店看看,还真挺有地方特色的,卖的都是本地的产品。我才知道原来蓬莱产这么多好东西。”来自江苏的游客魏先生说。
夜幕降临,蓬莱的城市消费活力并未消退,而是焕发出新的光彩。利群广场西侧外广场,以旧换新主题夜市灯火辉煌,家电、家居家装、电动车体验区人流如织。
为促进夜间消费,蓬莱区划分9处重点夜间消费打造区,对756家特色经营单位夜间经营意向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出25个类别538家意向经营单位。城区成功打造3处核心特色夜间消费商圈,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开展夜间活动企划、网红场景打造等方式,使游客享受“夜间消费超长待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蓬莱区商超夜间消费超过8000万元,较去年同期提升7.8%。蓬莱区打造利群海情广场、宝龙海上仙街夜市等特色滨海夜市IP,吸引300余家商铺进驻,涵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创集市等业态。
全年候消费模式的拓展,提升了蓬莱整体消费活力。上半年,蓬莱区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完成10.9亿元,同比增长10.8%;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完成1.1亿元,同比增长21.9%;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完成1亿元,同比增长19.4%。
一系列喜人数字的背后,是蓬莱区持续聚力全方位扩大内需,加力促消费惠民生的结果。今年,蓬莱区抢抓“两新”政策扩围机遇,实施电商“百企千品”培育工程,推动“蓬莱湾”出圈,并充分用好区位优势,多措并举加力提振消费,将游客流转换成为地方消费增长的新动力。
城市焕新
从基础设施到宜居体验
画河,蓬莱的母亲河,曾经雨季洪水漫溢、旱季河道干涸、平日污水横流。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与游客纳凉闲谈的“生态会客厅”、触摸历史的“文化长廊”。
“画河的改造提升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从治水到水环境改善与水资源保护,再到两岸沿线环境精细化提升,解决了群众的愁盼问题。”蓬莱区住建局副局长李海波介绍,“我们通过打造沿线口袋公园与绿地环境,实现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转变。”
交通网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蓬莱全区34条主次干道完成新建或改建,15条长期困扰群众出行的“断头路”彻底被打通,“海陆空铁”立体化交通体系加速成型。
蓬莱区坚持“见缝插绿”理念,“公园成一环”景观格局初步显现,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成为现实。备受关注的“蓬莱之心”片区开发有序推进,已新增3200余个公共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
产业腾飞
从传统制造到现代集群
走进蓬莱经济开发区海工产业园,更具现代发展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上海锅炉厂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施工现场,38米高的主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厂房内,500吨的桥式吊车与重型卷板机等“重器”已经安装完毕,工人们正在为试生产做最后的准备。
“选蓬莱,看中的就是港口优势和园区的贴心服务!”上海电气能源重装科技(蓬莱)有限公司生产管理总监范文炯说。为了保障企业超大件顺利运输,园区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赵格庄桥,使其承重从50吨跃升到2000吨。
不远处,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焊花飞溅。全球已下线最大直径(11.5米)的风电单桩就是出自这里。作为亚太地区唯一出口超大单桩至欧洲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大金重工凭硬核技术与管理闯荡全球。
近三年来,园区累计落地项目15个,其中法国液化空气、现代冰轮等6个项目来自世界500强。海工产业集群跻身全省特色产业集群前十位,入选了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园区实现产值较2021年增长165%。
与此同时,蓬莱“西翼”——以万华蓬莱工业园为龙头的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项目突飞猛进,多个项目持续推进,预计今年园区产值较2021年增长超过6倍,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夜幕降临,游客们在八仙市集挑选文创产品,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市民们在画河岸边散步闲聊,诉说着一天的家长里短;蓬莱阁的灯光亮起,与海工产业园的灯火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古老与现代、人文与产业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从旅游全域化到消费全天候,从城市更新到产业腾飞,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间仙境”在黄渤海之滨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