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4月27日讯(记者 贾楚航 通讯员 卢俊宇 张友)近年来,在烟台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的引领和支持下,招远市高素质农民吹响了“粮安天下我先行,乡村振兴打先锋”的号角,在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中奋发有为,为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粮安天下我先行
在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家对土地的挚爱和对粮安天下的情怀,来自于自己的父辈,子承父业。
领办招远市林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高素质农民刘星华,今年38岁。2002年,19岁的刘星华职专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毕郭镇河南村,跟着父亲开拖拉机种地,耕种着父亲承包的10亩粮田和4亩果园。那时家里有一台50马力和一台18马力的拖拉机为农户耕地、播种,只是没挣到什么钱。后来买了一台65马力的小麦收割机,有时父亲一个人一天在收割机上操作18个小时,中午就在车上吃一点饭,甚至有时开一天车,下车后路都不会走。这让刘星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此,他下定决心,要帮父亲打理农田,减轻父亲的负担。 2019年8月,刘星华联合15个农户领办注册了招远市林松农机专业合作社。

领办招远市日光农业合作社的高素质农民王晓明,今年42岁。2000年职高毕业的他来到了滨海城市上班;父母亲在村里承包了100亩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后来的经营,以人工投入为主,付出多回报少,王晓明经常动员父母放弃农业这个行业。每当这时,父亲却常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山六水一分田,要解决吃饭问题,就要有人干,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粮食产量,就要有好的技术,好的品种,好的管理方式,农民都好好干,不放弃,中国的农业是大有作为的。”
父亲的执着,让王晓明看到了一个农民的情怀,认识到了粮安天下的重要性。2006年,他放弃了在外打工的生涯,回到辛庄镇徐家疃村,和父亲一起,成为了一名新农民。2013年王晓明领办注册了招远市日光农业合作社。

创办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的高素质农民杜锦程,今年34岁。他的父母从2008年开始在自己的家乡张星镇杜东村耕种农田。随着不断的流转土地,规模扩大了,机械化程度要求高了,父母的操作出现了技术短板,靠着仅有的一台手扶车、两台拖拉机和一台旋耕机,从春夏忙到秋冬,一年休息不了几天。总之,大部分农活全靠人工干。看着父母由于经年的辛苦劳作一脸的苍桑,那满是老茧粗糙的双手,在广西南宁做家用电器批发零售的杜锦程,心在滴血,几次劝说让他们放弃种地,他们始终不同意。
春节期间,父亲常会总结年前的工作生产情况,计划下一年的投资。2014年春节,26岁的杜锦程从南方回来,计划让父亲跟自己去南方做生意。可是1985年从首都武警总队退伍还乡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农民的根本就是种地,国家需要粮食,没有种粮的,国家就得去买外国的,一旦外国人掐咱脖子提高价钱或者不卖给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可怎么办,后果你想想吧,在咱家,你爷爷是打过江山的人,你老爸也是穿了几年军装的人,现在为国家做贡献,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吧。″父亲的一席话让杜锦程震惊了,没想到老爸一直心里装着国家,这让杜锦程的心难以平静了,他决定回家种地,要在父母身边尽孝,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2014年2月,杜锦程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

借力机械强筋骨
这些高素质农民,从父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担子,在扛起粮安天下的社会责任中迈出了艰辛的一步。他们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模式,将过去父辈们以人工投入为主改为以机械为主的生产模式,向着农业机械化奋进。
2015年,刘星华参加了招远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先进单位的发展经验,让他坚定信心,要淘汰老旧过时的机械,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服务周边农户。2018年,他同时购买了4台大型机械,购买第四台的时候,资金缺口12.8万元;没有钱,爱人不让买了,但倔强的刘星华还是贷款12万元,买回了机械,这也成为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走出低谷的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种植小麦、玉米300多亩。已投资185万元,购进小麦、玉米收获机、大型拖拉机18台,秸秆还田机、旋耕机、深耕犁、北斗导航起垄机、花生收获机、小麦玉米播种机、独角犁等18台,总计2300多马力;驾驶员7名,服务周边6个村庄3000亩地。
2013年,在父亲的支持下,王晓明承包了村集体的100亩地,因资金短缺,买不起新的农业机械,只能买人家淘汰下来的,导致经常是开半天修一天,好多时候都是依靠人工,但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合作社发展也慢慢地步入了正规。他把每年的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了农业机械的采购和农业基础的建设当中。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15吨大型谷物烘干机,耕、种、防、收、烘、灌溉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20余台套。为本社社员提供全套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社员收入。
2014年,杜锦程参加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培训让他认识到:家庭农场要经营好,就要依靠国家的好政策,要改变当前落后的劳动方式,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生产力,走机械化的道路。于是,他在父母的支持下,投资近百万元,购进了大型拖拉机、玉米收获机、装载机、节水喷灌机等配套的农机具,流转土地200多亩,开启了自己真正的职业农民生涯。
2015年麦收后,天气极度干旱,水源枯竭,导致农场有185亩土地玉米未能播种,直接损失20余万元。杜锦程吸取教训,自筹资金50万元,深挖大口井一眼,铺设主管路3000米,解决了300亩土地的用水问题。秋后,他参加了农业部、中组部全国农村带头致富人培训班,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的营销手段、前瞻的策划等都给了杜锦程很大的启示。从2016年开始,以科技为主导,靠管理促效益,扩规模求生存,大田作物实现了从播种、中耕、施肥、灌溉、收获全程机械化的一条龙服务,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统一生产、技术、农资、销售等方面的服务,真正成为一个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目前,农场现已流转土地550亩,农机1000多马力,托管面积2000亩,年纯收入50多万元。2017年,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被评为烟台市首批示范家庭农场,同时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持,新上了粮食烘干设备,农场开启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乡村振兴打先锋
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招远市高素质农民施展才华提供了新的天地。大家都在奋发有为,为谱写现代农业新的篇章而努力。
2021年,刘星华引领合作社投资50万元,新建了车库和维修车间,批建了晾晒场,新买一台东风220马力重型拖拉机跟一台新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0年王晓明积极参加了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投身乡村振兴的自觉性。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被评为招远市县级示范合作社,在市财政的支持下,补助资金2.4万元,修建100吨地瓜通风贮存窖一处,新建加工车间,安装了地瓜加工设备,提高地瓜附加值。
2021年通过到了省农业担保公司,审请了30万的农业低息贷款,新建两座地瓜育苗棚,积极发展地瓜生产,并投资10万元新建6000立方蓄水池一处,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发展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本增效。合作社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为广大社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积极引进更多的良种作物,从而使更多的社员增产增收。
2021年,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在服务百姓生产中又增加了代购种子,化肥,农药,让老百姓每亩土地节约200元成本,尤其在极涝天气、老百姓的庄稼面临收割耕种困难的情况下,购进了目前招远最先进的机械,下地作业不误车,顺利作业,效率大增,被评为社会化服务主体示范单位,农场也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农场,杜锦程被评为助理农艺师职称。
2022年,农场正在继续加大农业装备的投入,朝着智能化农场的目标努力奋进,农场计划再流转土地2000亩,达到3000亩的规模,多种地种好地,真正地实现把饭碗牢牢的抓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尽绵薄之力。
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年。招远市高素质农民将紧跟党的政策,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效率,全方位为周边村民提供高标准的服务;不断扩大辐射范围,推广高高产优质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促进粮食高产稳产,切实把饭碗牢牢的抓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抓好耕种防收的关键环节,切实把农机服务做大做强,为国家粮食安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