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关键举措。烟台对口帮扶巫山过程中,创新实施“政府援助、产业扶持、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旅游融合”的“链条式”扶贫模式,近三年来,烟台市无偿援助款物累计达1.65亿元,2018年,巫山县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摘帽”。当前,从打赢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成为烟台扶贫干部的新课题。2021年元旦前夕,胶东在线记者前往巫山县扶贫一线,探访扶贫工作为推进巫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入的新动能。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一篇《东西部协作扶贫记:烟台专家淘出巫山“金枝玉叶”》。
胶东在线1月19日讯(记者 孙宗顺)巫山县是一座农业富矿,盛产巫山脆李、红薯等农产品;森林覆盖率高达60%,林下经济植物、野生菌类等资源丰富。产业链不完善,导致巫山脆李曾因多雨裂口减产,红薯多喂猪,缺少深加工产品,农民丰产不增收,称得上是“抱着金饭碗找饭吃”。要改变现状,实现产业兴旺是必经之路,在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山东烟台(巫山)产业园、烟台(巫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企业上下游协同发力,为巫山发掘出了“金枝玉叶”。

问诊“立体气温带” 引进烟台优势作物
产业要兴旺,首先是人才和技术。巫山县与烟台市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等5所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在巫山联合设立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吸引烟台数十位专家、博士入驻,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新业态。
巫山县政府办副主任、发改委党组成员、扶贫办副主任申俊立(挂职)介绍,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烟台,烟台和巫山农业具有很强互补性,巫山县独特高山地形,造就了当地立体气温带,经实地探访,海拔1000米左右的区域四季分明,与山东气候接近,完全可以适合东部高效经济作物生长。
现在,经过专家调研,已引进、发展烟台大樱桃300亩、秋月梨1300多亩、海阳甜柿900亩。其中,巫山区域种植大樱桃上市时间,比烟台露天大樱桃早上市约20天,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选取优势烟台大樱桃品种进行种植,以期在巫山、渝东北、乃至整个库区推广。

巫山脆李酿酒 深加工为产业保驾护航
巫山脆李远近闻名,产业价值达19亿元,但也难逃“看天吃饭”,在2020年脆李收获季,因成熟期多雨而裂口、减产,果农难增收。究其原因是巫山脆李产业缺乏深加工,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烟台专家根据产业特色,进行了量身定制,研发水果制酒,以消耗残次果、滞销果,为产业兜底,助农民增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水果储存,加工是关键。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博士团队,以巫山脆李为原料,成功研发出58度脆李小烧白酒、40度脆李白兰地、18度脆李利口酒、12度脆李甜酒等脆李酒系列产品,正在进行产业招商,推进市场化开发。
2020年7月,烟台一家企业协助开展四款脆李酒的产品中试,脆李白兰地已经完成。目前,从投资招商、厂房选址、设备考察、流程设计均已有序开展,预计2021年5月设备到位,7月份安装调试成功,脆李收货季时,巫山本地的脆李深加工企业便可运转,为脆李产业保驾护航。

淘出巫山“名蘑” 小叶子培育大产业
巫山有295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森林覆盖率超过60%,有丰富的林下资源,堪称巫山怀里的“金饭碗”。2019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联合鲁东大学博士团队到巫山调研,第一次便发现了32个野生食用菌品种,其中,可食用和具有药用价值的达到30种。目前,科研团队已先后8次到巫山调研、普查,绘制巫山野生食用菌图谱。
调研过程中,专家发现多个优势菌种,其中就包括颇受当地百姓喜爱的鸡油菌(黄丝菌)。“它是‘世界十大名蘑’之一,营养、经济价值较高。实际市场售价应在三位数以上,干品则在四位数以上,而当地每斤售价仅在20-30元,这些资源没有被很好发掘。通过普查,找到优势菌种,进行菌种分离、驯化,然后种植,培育新的产业链。不仅仅立足现在,还立足于长远发展,有望成为巫山一个新经济增长极。”冯钢铭说。

在巫山,利用豆腐柴树叶制作的翡翠凉粉颇受欢迎,为拓展深加工产品线,专家们研发了翡翠面条、豆腐柴调配粉,还研发出了柴泡茶和面膜,将一片小小的叶子,做出大文章。冯钢铭说:“柴泡茶产品已经上市,面膜的一代产品已经完成,现在正在做第二代、第三代产品。”

赋能“巫山三大坨” 将红薯“吃干榨净”
红薯、洋芋、苞米,被称为“巫山三大坨”,其中,红薯多以喂猪为主。烟台扶贫干部充分挖掘双方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协作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引进山东三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建设粉丝加工厂,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吸纳35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人。工人工资收入3000元至8000元,成为当地企业中持续、稳定高收入的代表,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巫峡粉丝总经理董明坤介绍,每天消耗当地红薯资源20吨,每天生产25吨红薯粉丝,供应整个西南和华中地区餐饮和超市连锁销售渠道。红薯淀粉做粉丝、粉条,红薯渣做有机肥,红薯皮做植物膳食纤维,巫山红薯产业链有了完整体系,将红薯“吃干榨净”。

提到缘何前来巫山建厂,董明坤表示,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政府引导,看到了良好的区位、原料、人力资源优势,生产10多个品类红薯粉丝,结合当地吃火锅饮食习惯,拓展粉丝销量。“明年计划建设一条全自动化的红薯淀粉深加工生产线,每天消耗当地红薯25吨,共带动当地400人的就业,预计2021年销售额可达1亿元。”董明坤说。
巫山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许忠介绍,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入开展,烟台的帮扶效果日益显现,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了窗口、平台作用,不仅让巫山看到了山东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烟台的农业专家还对巫山产业转化进行研究,目前已有脆李、红薯、野生食用菌等项目,在专家支持下进行了产业转化。同时园区双创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提升了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增加了园区就业岗位,带动了基地规模的增加。“从人才、技术、资金、企业、产业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许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