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利、解忧、有乐、享便、得安 烟台拿出真金白银办民生实事

胶东在线9月27日讯(记者 王向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烟台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群众的?“十三五”期间,民生领域累计支出288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6%;每年以市政府名义承诺并实施100项重点民生工程;“12345,有事找政府”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在9月27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烟台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让群众增其利、解其忧、有其乐、享其便、得其安”的回答有力且温暖。
让群众增其利。更加注重城乡居民收入均衡提升,让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万元,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6.6万人,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失业金领取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全市14.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让群众解其忧。把民生保障网织就的更密实,努力做到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弱有帮扶。全市建有各类养老床位6.5万张,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日间照料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4%、75%。先后荣获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医养结合“烟台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市医保参保率达到96%,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下降至2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750余所,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基本完成。建有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43处,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2万户。
让群众有其乐。不断完善文体服务设施,丰富活动内容,让群众有健康的体魄和欢乐的笑脸。市区基本形成“15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到40%。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83块,是全国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和社区足球场地建设双试点城市。各类公办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市艺术院团每年组织公益演出1500余场。成功承办了山东省旅发大会、世界老年旅游大会、烟台国际海岸生活节等特色节会,树立起海岸生活的烟台标杆。荣获了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让群众享其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保障水平,让群众出行更便捷,生活配套设施更完善。龙烟铁路、潍莱高铁开通运营,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蓬栖、龙青、文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0公里。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72个,先后推出了市区“一元公交”、社区食堂、城市慢道等一批惠民举措,各区市主城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
让群众得其安。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守护好群众的幸福生活。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七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妥善处置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成为国家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地级市信用指数排名稳居全国前10位。
未来五年,烟台将按照“1+233”工作体系和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抓好“四个提升”,将更多的民生愿景化为幸福实景。
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提升。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美元,推动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健全城乡统筹、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由脱贫攻坚向振兴乡村提升。打造烟台苹果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做强莱阳茌梨、葡萄及葡萄酒、大樱桃等烟字号品牌,建设“中国北方种业硅谷”,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整治工程。
由诉求受理向主动服务提升。推行“镇街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主动查问题、解难题。全面升级12345服务热线,做好“政企通”专线,打造城市总客服。
由粗放消费向低碳生活提升。建设全国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大力推广核能供暖,支持长岛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推动昆嵛山保护区创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美丽中国的“烟台样板”。
复审:宋君
终审:孙玲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