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绿色低碳成为烟台最鲜明的标签

地处胶东半岛的山东烟台,是我国北方首个GDP过万亿的地级市,更是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22年以来,从国务院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到山东省明确提出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并专门出台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红利为这座制造业大市注入强劲动力。绿色低碳,缘何成为烟台最鲜明的“标签”?答案,就写在绿色产业的转型中、能源结构的调整里、科技创新的突破上。作为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和沿海开放城市,烟台正以跨越山海的实践,为众多寻求转型的工业城市提供一份可复制、可借鉴的“烟台样本”。

以“国际零碳岛”为目标的长岛,蓝和绿已成为这里的主色调。受访者供图
产业绿色转型
为绿色制造配上“智慧管家”
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覆盖在车棚和屋顶上,与风力发电机一起为园区输送着绿色电力,用于生产、生活和办公。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园区的“能源脉搏”——低碳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就像一名聪明的“智慧能源管家”,不仅可以全景感知监控园区内能源的供应情况,还能利用储能设备、充电桩等资源,对园区整体的发电、用电和储能进行优化调度,提高光伏等新能源的消纳占比。

东方电子集团负责承建与运营国内首个城市级烟台市数字化虚拟电厂。受访者供图
这一场景,来自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打造的烟台龙源低碳智慧园区。通过对光伏、储能、充电桩一体化设计建设、中央空调和配用电系统智能化改造,以及跟园区生产生活方式智能协同,园区能源系统真正实现了“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智慧化管理,每年可提供近300万度绿色电能,节省用能费用百万元以上。
“集团始建于1958年,从最初的单一设备制造,到如今提供覆盖‘发、输、变、配、用’全环节的综合解决方案,形成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城市三大领域的六大产业布局。”东方电子集团总经理高级助理陈勇介绍,作为中国智能电网的先行者,公司也是烟台市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链主”企业。

东方电子10kV配电网真型实验区,以10kV真实电压与自产自研全套设备实现全真模拟,为新产品挂网验证及现场真实场景复现提供核心支撑。受访者供图
陈勇说,借助烟台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公司广泛打造零碳场景,在烟台建设了山东省首个零碳工业园,又陆续建成首个零碳校园、零碳社区,探索出一套“软硬结合”的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方案,以及承建运营了全国首个城市级烟台市数字化虚拟电厂,广泛复制推广到全国,每年实现减碳700多万吨,并将在智慧能源、智能电网等绿色低碳领域领先的技术与服务成功输出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11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东方电子集团分享了公司在“绿色低碳+数智化”产业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东方电子集团旗下东方电子股份、东方威思顿两家企业均榜上有名,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烟台,像东方电子集团这样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发展的企业正不断涌现,它们共同构成烟台绿色制造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十四五”以来,烟台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持续擦亮制造业绿色发展底色。出台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成立山东省首家绿色制造协会组织,全面构建绿色制造培育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8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9家、绿色工业园区12家。多家企业获评国家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能效“领跑者”。
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氢能有了“烟台心脏”
如果说东方电子集团的“智慧能源管家”为绿色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大脑”,那么烟台在能源生产的源头,同样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绿色转型”。
在清洁能源领域,烟台已实现令人瞩目的“八个第一”:发出山东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贡献了全国首座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第一度电、全球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第一度电,还建成全国第一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全国最大滩涂光储电站,投运全国第一个商业化核能供热示范项目,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山东省第一。
小雪时节、寒意渐浓,但位于黄渤海新区的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车间内,依旧一片火热,工人们正在忙着对一批即将下线的氢气循环泵进行最后检测。“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部件,却是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心脏’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氢能的利用效率及系统安全。”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子义解释。

东德氢能装备智造产业园区(一期)。受访者供图
邢子义介绍,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成立于2017年的东德实业,坚持8年“磨一剑”,持续攻坚氢能产业化关键技术,先后研制出首台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和首台燃料电池氢气循环泵,双双填补国内空白,并将国内压力最高、流量最大的充装压缩机推向市场,发布全球首台离子液封压缩机。目前,公司累计申报千余项专利,是国内氢能源装备产业链最全的制造商以及氢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跻身全球氢能技术前20强。
今年10月27日,东德实业再进一步——其全资子公司烟台东德氢能技术有限公司推出全球首台套PowerMax超级氢电站设备。“与传统的加油站、充电站等复杂的基建不同,超级氢电站将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箱体里,实现‘4个小时建成,即插即用’,每分钟可充8度电,相当于1秒充电1公里。”邢子义说,该设备还能实现离网供电,这也意味着即使在电网尚未覆盖的偏远地区,也可以灵活建设充电站。

全球首台套超级氢电站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东德实业的成长,是烟台全域布局清洁能源的缩影。作为山东省清洁能源发展的“领头羊”,烟台正聚焦构建“核、风、光、氢、储、LNG”协同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总投资7000亿元的核电、风电、光伏、LNG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目标直指“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
数据显示,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800万千瓦,稳居山东省首位。2024年12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按照规划,烟台将加快打造清洁能源示范高地,到2027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65%以上。
科技创新突破
一张薄膜也能“点污成金”
当烟台在清洁能源的宏大布局中阔步前行时,另一场由科技驱动的“绿色革命”正同时上演。油田高温采出水、煤矿矿井水、煤化工废水、园区污水……这些曾经令人头疼的工业排放物,如今在烟台金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赋能下,正通过一张薄薄的膜,实现“点污成金”的蜕变。
走进金正环保的世界污水资源化创新研发中心,一卷看似普通的薄膜就在眼前。“它大约厚200微米,但其功能孔径却是纳米级的,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金正环保研发总监张庆磊介绍,由公司自主研发的反渗透膜产品,像一个“分子级”的精筛,能高效去除各类废水、污水中的重金属、盐分等污染物,产出的再生水纯度很高,可直接回用于生产环节。
“这不仅达到废水近零排放,从源头切断了工业污染,而且实现了水资源内部循环,为企业降本增效。”张庆磊说,以陕西中能袁大滩矿井水回收为例,此项目采用金正环保独创的“脱稳耦合平板膜”工艺包后,与传统工艺相比,药剂用量减少超80%,软化污泥产量减少超60%,综合成本降低超60%。
作为国内特种膜行业唯一的“独角兽”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金正环保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特种膜水处理单体设备制造商之一,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拥有近300项核心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电力、化工、市政、特种分离等领域,年处理量数亿吨,创造经济价值数十亿。2017年,金正环保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交易代码“NEWA”,寓意“新生水newater”。
创新脚步从未停歇。8年前,金正环保自主研发上线了全球首条平板反渗透膜组件全自动化生产线,如今已升级至第二代。“此条生产线配备高定位精度机器人、机械视觉检测系统等装置,按需定产,可同时实现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年产能高达22万支,产品合格率达99.99%,大幅降低了膜组件生产成本。”张庆磊说。

金正环保自主研发上线了全球首条平板反渗透膜组件全自动化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科技创新是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烟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烟台市16条重点产业链,烟台编制发布了产业链技术攻关导向清单,梳理了30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推动科技项目组织由“被动筛选”到“主动布局”改变。2024年,烟台争取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6类省科技项目211项,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44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50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3.78%。
“在十多年研究先进膜的实践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项技术的突破,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张庆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也终将成为它的受益者。”
“零碳方案”走向全球
烟台牵头向全球发出《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
在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上,烟台以得天独厚的海洋禀赋占据重要一席。1071公里的海岸线蜿蜒舒展,230个生态海岛镶嵌于近海,这片占山东省20%以上的海域面积,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更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蓝色引擎”。
向海图强,向“绿”而兴。近年来,烟台依托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方向迈进。而将“蓝色经济”与“绿色低碳”结合得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长岛。这个由151个岛屿组成、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区,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面向未来的眼光,展开一系列生态保育和低碳发展举措,全力建设“国际零碳岛”。

长岛林木覆盖率约为60%。受访者供图
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是一个典型的渔村,也是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生态修复的“先驱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在村里工作了24年,是海岛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由于无序养殖,海岛环境一度恶化。”孙成伟回忆,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技术支持下,孙家村确立了“固藻集鱼”的模式,即通过海洋植被养护修复,发展海洋牧场生态养殖。“2016年起,我们组织发动群众将100多户育苗企业、13万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全部清零,这为村子后来经营万亩蓝色粮仓奠定了生态基础。”
截至目前,孙家村已累计布设海藻50多万株、藻礁5000余方,昔日的“养殖滩”变成了“海底森林”。“生态修复一直在继续,人工鱼礁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投礁全部完成后,将全面满足国家级海洋牧场的建设要求。”孙成伟补充道,生态红利正在显现,如今的孙家村,754亩山林郁郁葱葱,2公里海洋线生机盎然,万亩海区水质清澈、鱼虾成群,形成了渔村建设、生态渔业、旅游产业三大经济支柱。渔家风情园、采摘园、海钓基地、高端民宿等纷纷亮相,仅今年暑期就有6万余名游客来此赶海。

“海上仙山 生态长岛”一步一景,尽是山海风光。受访者供图
长岛的“零碳”之路不止于此。这里全域淘汰燃油公交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全面禁止燃油机动车上岛;大力推进“光伏+储能”模式的建筑节能改造;创建“无废岛屿”,实现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全域开展“鲜花海岸”“鲜花街集”“鲜花村庄”建设。
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举办的“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发布会上,烟台代表32个国内外岛屿城市、国际组织、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发起单位,牵头向全球发出《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呼吁全球岛屿利益相关方在探索零碳路径、保护生态资源等方面加强合作,探索成立国际零碳岛屿合作组织。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海岛,正以其绿色实践,为全球岛屿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
“北方最美生态城市”
绿色低碳发展的“归宿”是人民的幸福感
绿色低碳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眼下,烟台正以建设“北方最美生态城市”为目标,全方位推动城乡绿色融合发展,一系列可感知的变化正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

长岛持续走生态保育的道路,近岸海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受访者供图
家门口的智能电子站牌,实时显示着公交位置,新能源公交车已成主流,绿色公共交通车辆占比达91.4%。随着莱荣、潍烟两条高铁相继通车,烟台实现了“县县通高铁”,公共交通体系更加高效便捷。供暖方式也在改变,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已稳定步入第7个供暖季。
居民区里,太阳能路灯和光伏停车棚渐成标配,光伏充电站也开始亮相街头。约11万平方米的口袋公园逐步连方成片,将城市“边角地”变成推窗可见的“绿色客厅”。山海步道环线、黄金河生态绿廊、养马岛林间慢行步道相继规划或建设,为市民串联起一条条可漫步、可休闲的绿色脉络。
位于莱山区的蓝天·博识雅苑,是山东省首批、烟台市首个新建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走进小区,绿树成荫,“海绵城市”元素随处可见:透水铺装的地面、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部分户型配备空中花园。“这些设施不仅能蓄存雨水,减轻排水压力,还能滋养植被。”销售经理刘春彤介绍,项目使用超过5种绿色建材认证材料,遵循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配备高性能外保温系统和节能门窗,建筑综合节能率达83%以上。健身房能呼吸到室外新鲜空气,私宴餐厅融入绿色景观,智慧管理与低碳技术贯穿始终。

蓝天博识雅苑小区内景。受访者供图
绿色低碳理念,也落地在城市公共楼宇中。烟台飞龙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中心超低能耗项目,是烟台市首个高标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进入白色大楼,阳光透过天井洒落,即便在正午,采光仍然柔和。无论在整栋楼哪个角度,都不会被太阳直射。遮阳板还会根据一天中太阳的照射角度,进行自动调整,既保证舒适度,又做到了节能。据统计,目前整栋大楼年用电量比同规模建筑节省近半,年节约标煤17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3吨。
“如今的烟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大志所向、大局所在、大势所趋,已深深融入城市基因,发展成果体现在能源供应、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烟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工程师王旭明表示,在《实施方案》指引下,烟台将保持良好势头,在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按时序完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朝着“全面建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迈进。


2020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烟
山东滑雪高手汇聚“雪窝”烟台 赛场飞驰比
20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
以新姿态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