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0月23日讯(记者 栾雪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后,当您拿到体检报告,看到“结节”“囊肿”“息肉”等字眼时,是陷入焦虑恐惧,还是选择置之不理?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烟台毓璜顶医院体检科副主任医师陈萌指出,这两种极端态度都不可取,既浪费了体检的价值,也可能错失健康管理的良机。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问题’并不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但必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科学的随访。”陈萌副主任医师介绍,面对体检中常见的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肝肾囊肿、胆囊息肉、脂肪肝及高脂血症等问题,市民应建立正确的认知。
科学分级,理性看待结节与息肉
陈萌表示,对于甲状腺和乳腺结节,临床医生会依据权威的影像学指南进行分级。“通常来说,1-3级的结节大多属于良性范畴。对于这类结节,我们一般不建议过度处理,而是主张定期复查、动态观察即可。”
同样,对于一些常见的内脏器官变化,也无需过度担忧。“比如小于5厘米的肝肾囊肿,以及小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如果它们没有引起任何压迫症状或功能改变,通常也只需要纳入定期普查计划,观察其变化。”陈萌解释说,专业的评估就是为了将真正的低风险情况与需要警惕的信号区分开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应对代谢问题的“一线良药”
相较于需要影像学监测的结节与息肉,陈萌特别强调了对脂肪肝、高脂血症等代谢性问题的管理策略。
“在所有的权威治疗指南中,生活方式干预永远是首选的、一线的基础治疗方案。”陈萌指出,这类问题的出现,是身体发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健康警告,同时也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恰恰是健康管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最佳体现。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科学方式,完全有可能实现病情的逆转和有效控制。”
专家提醒:遵从医嘱,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陈萌副主任医师最后提醒广大市民,体检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查出问题”,而在于“管理健康”。面对体检报告,正确的做法是:第一,相信专业医生的判断,遵循权威指南的建议;第二,对需要观察的病变,建立档案、定期随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这才是守住健康长城的根本基石。
通过科学的解读和积极的行动,每一位市民都能将体检报告的价值最大化,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