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0月22日讯(记者 王竞男)“十四五”期间,烟台市5310个村庄实现了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提升到85%。这场农村供水的深刻变革,是烟台水利五年非凡成就中最具温度的篇章之一。
一滴水,映照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面对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5的严峻现实,烟台以占全省1/20的水资源总量,养育了全省1/14的人口,灌溉了全省1/18的耕地,贡献了全省1/9的GDP。五年来,烟台统筹推进水源工程与节水管理,老岚水库作为60多年来全市唯一新建的大型水库实现下闸蓄水,王屋大型水库完成增容,全市新增蓄水能力2.25亿方,编织了一张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水网”。
筑牢水网基石 提升民生温度
数字背后,是烟台水利建设的坚实步伐。从“十四五”初期年投入40亿元,到2025年计划完成61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将达到280亿元,在“十三五”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增长10%,创历史新高。
全市防洪体系全面巩固,完成河道治理700多公里,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由60%提高到90.1%。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烟台创新建立“水利管防、应急管救、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防汛抗旱指挥新体系,成功抵御多次高强度降雨及强台风侵袭,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水生态建设方面,“河湖长+”工作机制高效运行,4800余名河湖长协同“小水滴”护河志愿者,推动“千长上岗、万众护河”的巡河护水规范有效。累计整治农村河道5800余公里,省级及以上幸福河湖实现县域全覆盖,启动的“十廊百河千村”幸福河湖建设,正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亲水、乐水、享水的便利条件和空间。
精打细算用水 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北方严重缺水城市,烟台将“节水优先”落到实处。“十四五”期间,全市用水总量稳定控制在11.42亿立方米红线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08亿立方米,较“十三五”期末增长了6倍。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烟台建立全市取水口“一张图、一本账”,对2万多个取水口进行信息核查,2634个非农取水口建立计量档案,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远程计量100%接入。这种全覆盖、在线化、精准化的监管网络,让每一滴水都被纳入严格管控。
在工业领域,再生水供工业园区用水规模达20万吨/日,全国领先;万华工业园全链条节水做法入选中国节水经典案例。全市还协助节水产业企业获得节水贷8000万元,为海阳核电等5家工业企业减免20%水资源税,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激励推动节水行动。
农业节水同样成效显著。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6778,居全省前列,完成农业水价改革面积216万亩,构建起水权分配、水价形成等“六项机制”,为全市粮食持续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生态价值转化 赋能高质量发展
“水网+”行动的实施,让烟台水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沿河流域特色农业快速成长,瀑拉河葡萄酒庄、龙泉河大樱桃、濯村小流域梨园、国路夼小流域高品质苹果等一批农业产业园区不断壮大,成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聚宝盆”。
幸福河湖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带动了“水旅”深度融合。昆嵛山汉河生态旅游、东村河地雷战红色记忆、朱柳河动漫乡村等滨水旅游示范带,构建起高层次水旅产业体系。福山清洋河、莱山逛荡河、招远龙王湖、龙口泳汶河等一批“水城融合”“水产融合”“水业融合”范例,有力促进了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水土保持治理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到今年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2平方公里,完成96条河道水系绿化,水土保持率由68.5%提升到71.8%,超计划完成任务。库区移民生活也迎来崭新变化,累计投资5.8亿元,建设移民美丽家园项目713个,实施生产开发项目181个,受益移民9.1万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年均增长6.8%,“产业成带、村居成景、富裕成风”的移民后扶格局逐步呈现。
从筑牢水安全底线,到激活水经济潜能,烟台用五年时间织就了一张“保障有力、配置科学、生态友好、发展协同”的现代水网。这张水网,不仅承载着烟台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更浸润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站在新的起点,烟台水利正以“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加充沛的“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