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即将迎来新的历史性一刻。
10月11日上午,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发射3颗卫星。
作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这将是“引力一号”的第二次苍穹远征,也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商业航天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2024年商业航天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定位为“新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商业航天,不仅肯定其作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更突出了该产业在国家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战略意义。
瞄准这一产业机遇,山东进一步以顶层规划锚定长远发展方向。《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30年,山东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更高水平的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体系。

记者 庞磊 供图
向海问天,烟台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在逐梦苍穹的征途上,烟台商业航天领域“高光时刻”不断涌现:
预计2025年10月11日上午,“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乘坐“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点火升空。
此前9月24日,由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八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十二星海上发射方式,将吉利星座06组卫星和北大时空星01星共12颗卫星送入600公里高度、50°倾角的LEO轨道。

记者 庞磊 供图
事实上,自8月6日以来的短短两个月里,东方航天港密集完成了多次海上发射任务。捷龙三号遥六、遥七、遥八运载火箭从海阳出厂后,在同一海域连发连捷,充分展现了其高效的组织发射能力。
谈起我国航天发射中心,过去我们熟知的是酒泉、太原、西昌,随后海南文昌成为新晋成员。而如今,烟台海阳无疑是最耀眼的新星。作为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的崛起,成为我国航天发射能力图谱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重要日子: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烟台海阳港作为发射母港,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独立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的国家。

摄影 唐克
海上发射大获成功,东方航天港也应运而生。2019年7月,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烟台市政府与中集集团三方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中国东方航天港”项目建设。
“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定下明确目标,就是要实现‘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全力打造全国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东方航天港集团董事长高中前此前受访时表示。
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商业航天产业聚集区,核心就是要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在34平方公里区域内,东方航天港已经打造了“海上发射技术区、发射回收试验区、液体动力试验区、星箭制造区、空天信息服务区、航天文旅区、生活服务区”等七大功能组团,并用6公里航天大道进行串联,实现了“卫星、火箭、发射场”商业航天三大要素集聚,核心能力基本形成。

摄影 唐克
“星上天”方面,推出了具备国内领先水准的“东方慧眼”大型时空智能遥感星座,可为全球用户提供从获取、处理到应用的分钟级遥感信息实时服务。目前,一颗试验星、一颗业务星(高分卫星)已在轨运行。对标“谷歌地球”,上线了全国产化替代的“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将建成一个面对公众、高自由度的“时空立方体信息商城”。建成投用省级新型卫星数据智算中心,具备138P智算能力和34PB数据存储能力,已在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产业园初步实现“数据、算法、算力”有效融合。
“箭落地”方面,引进了山东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箭元科技等一批“国家队”和民商火箭生产及核心部件配套企业,园区整体已具备年总装50发火箭、50个贮箱产能,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固体火箭总装基地。
“船下水”方面,建成投用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首个半固定式海上试车试验平台,实现固体火箭“生产、测试、发射”一体化,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海上发射快速响应能力和液体火箭全系统试车保障能力,形成山东近海发射场能力布局,可满足我国70%商业卫星入轨发射需求,并组建了一支专业发射服务队伍,研究突破了20多项海上发射关键核心技术,独立掌握海上发射全流程重要数据,正加快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保障能力。

摄影 唐克
六年傲苍穹,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累计保障19次海上发射,实现127颗卫星精准入轨,同时,保障我国3次液体火箭动力试车任务和2次液体火箭飞行回收试验,锻造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搭建起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一枚火箭“打”出一个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东方航天港的发展模式被业内顶级专家认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一直看好东方航天港的发展。在他的主导下,“烟台一号”“烟台二号”卫星已相继发射升空。未来,李德仁和科研团队计划打造一个拥有252颗卫星的遥感智能“星座”,与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连在一起,组建快、准、灵的地球观测网络。“我们想在东方航天港把产业链做长做全,造火箭、发卫星、构建通导遥一体化,用智能卫星满足经济社会和老百姓的需求,加快培育投入产出比达1:10的新质生产力。”李德仁说。

记者 庞磊 供图
一次次海上发射,一个个卫星升空,开启了东方航天港迈向“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的征程,也为烟台在这片星辰大海中掘金未来注入了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