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8月18日讯(记者 刘子涵)在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进烟台山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揭开ICU的神秘面纱,听科主任张蔚讲述医护人员在护佑生命前线的坚守与温情。

ICU的一天:24小时生命守护
“很多人觉得 ICU 冰冷压抑,但这里每一秒都在发生生命的接力。” 张蔚指着病房墙上的时钟说。不同于普通科室,ICU 实行 24 小时监护,20 名患者通常配备 5-6 名护士,医护比高达 1:3,远超普通病房标准。
日常工作从清晨七点半开始。交班会上,夜班医护人员会详细汇报新收入患者的病情、夜间抢救情况,重病人需床边交接,连患者怕热喜凉、进食速度等细节都要记录在床头白板上。“上周有位老爷子总说睡不着,我们发现他习惯老家的硬板床,特意调硬床垫,还帮他调整到离抢救区较远的病房,为其营造安静的休息环境。”张蔚说。
科室每周一至周五的晨读小课堂已坚持两年,15-20 分钟的知识点分享让团队始终保持学习状态。“重症医学日新月异,昨天的指南可能今天就更新了。”张蔚说,小到吸痰频率,大到脏器支持方案,都需要基于最新指南不断优化。
傍晚五点的晚查房是另一个关键节点。由主任带领团队逐一评估患者当日病情变化,从进食量到尿量,从用药反应到生命体征,任何细微波动都可能影响救治方向。“曾有位心梗患者白天指标平稳,夜间突发心律失常,好在晚查房时我们预判到了风险,提前备好抢救设备,才抢回了生命。”
ICU的团队:严谨、精准、协作、关爱
“严谨高效,精准实施,团结协作,至诚关爱”——这16字是科室的理念。

医学本身就是严谨的专业,尤其在ICU,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间,所以团队培养必须严谨。新人需经过 3 年以上一对一带教,从病历书写到呼吸机调试,每项技能都要通过严格考核。每周五的英文文献阅读会上,年轻医生轮流主讲,科主任逐句批注;病历点评时,大家集体“挑刺”,连标点错误都不放过。“有次把一份写得潦草的病历投到大屏幕,小伙子脸红到脖子根,后来再也没犯过。”
在ICU,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时速。张蔚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参加考试时心跳骤停的年轻人,从急诊持续胸外按压送入ICU 后,团队用上 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全套支持设备,连续 72 小时守护,最终让他带着完整的神经功能康复出院。“这不是奇迹,是团队对每个救治节点的精准把控。”张蔚说,“还有去年抢救一位重症甲流患者,我们既要用抗病毒药,又要避免过度抑制免疫,团队反复推演方案,最终让多脏器衰竭的患者转危为安。”
ICU的团队协作体现在每个细节: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时会征求护士意见,因为后者最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护士发现异常体征时,能第一时间与医生联动调整方案。“我们科没有‘小报告’文化,只有‘托底’传统。”张蔚笑着说,一次年轻医生操作失误,资深医师没有指责,而是陪他复盘 3 小时,直到完全掌握技巧。即使精益求精,但医学总有无力之处,有时必须在全力救治和人文关爱中取舍,与患者和家属以诚相待,携手共进。“曾有位脑死亡患者,家属坚持用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我们每天都会评估患者状态,并与家属深入沟通,在第15天时,双方达成共识,撤机使用镇痛药物让患者安详离去。”张蔚语气沉重,“有时放手比坚持更需要勇气,这需要医患间的深度信任。我们把家属沟通从‘告知’变成‘共创’,每天主动打电话说明病情,邀请参与治疗方案讨论。”

ICU的真相:冷峻表象下的生命暖歌
谈及公众对ICU的误解,张蔚最想澄清三点:其一,ICU 的抢救成功率达 85% 左右,绝非“进去就出不来”,患者及家属不必过于忧心;其二,费用与病情严重程度挂钩,普通监护每日仅比普通病房多 200 元护理费,且医保覆盖比例不断提高;其三,病房里不光是冰冷的机器,更有温暖的关怀,医护对患者的关注远超想象,仅生活习惯记录就可能细化到“是否喜欢睡前听收音机”。
张蔚说,平时医护人员会抽空给清醒患者读报、帮老人视频连线家人、在生日时准备一碗面条……“之前有位老奶奶,总念叨老家的槐花饼,护士特意让家人带来,打碎后通过胃管喂给她。这些举动或许不能直接治疗疾病,却能帮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行医30年,张蔚见证了行业的变迁。从疫情时的冲锋陷阵,到如今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从手写病历到电子病历系统,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个职业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救回患者时的成就感,恨的是有时拼尽全力仍无能为力。”
医师节来临之际,她最想对年轻同行说:“当昏迷患者睁开眼看向你,当肾衰患者排出第一次尿,当康复者送来锦旗——这些瞬间,值得你们坚守。”她也呼吁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医学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有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