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8月18日讯(记者 刘子涵)夏夜十点,滨医烟台附院急诊科的抢救床旁,心电监护仪的声音与医护人员的指令交织;分诊台后,护士正快速登记三位同时涌入的患者;走廊尽头,刚结束一台心梗抢救的医生抹了把汗,转身走向下一个诊室……这是急诊科主任姜善红从业近40年里,再寻常不过的夜晚。在医师节来临之际,这位明年即将退休的主任,带着我们走进了急诊科的24小时,揭开这群“生命守门人”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永不打烊的战场:时间在这里失去刻度
急诊科的时钟,从不是按‘朝九晚五’运转的。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我们像齿轮一样不停转动。”姜善红的话里带着疲惫却坚定的质感。白班医生从早7点半忙到晚上七八点是常态,夜班则要从傍晚5点值守到次日早8点,护士更是三班轮转无缝衔接。遇上夏季高温或旅游旺季,养马岛的游客、音乐节的观众、海边消暑的市民……让患者数量较平日翻倍,医生们常常连喝水的间隙都没有。
时间的不确定性,是急诊科最鲜明的标签。“老人总想着‘能挺就挺’,往往等到深夜挺不住了才来;年轻人下班后的就诊高峰,九十点到凌晨两三点,诊室永远像战场。”姜善红记得,22年的一个下雪天,120救护车在去偏远村庄接一位急腹症老人时陷进泥沟,医生和护士扛着担架、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徒步两里路把老人抬回医院,“当时大家冻得嘴唇发紫,可看到老人脱离危险,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除此之外,团队还要承担教学培训、科研创新的任务。年轻医生几乎24小时守在医院,住院医师更是“以院为家”—白天抢救、晚上啃专业书,凌晨抽时间写病历是常态。“我们的能力提升,必须在上班之外的时间完成。”姜善红说,这是急诊科医生的“生存法则”,也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压力与挑战:在不确定中托举希望
急诊科的压力,藏在每一个“未知”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推门进来的患者,是感冒发烧还是心跳骤停。”姜善红坦言,这里的挑战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病情的瞬息万变、患者的复杂诉求、社会的高期待,像一张无形的网,时刻绷紧着医护人员的神经。
今年夏天,一位患者在医院收费处缴费时突然猝死。现场其他科室医生立即施救,急诊科团队推着抢救车飞奔而至,除颤、插管、建立静脉通路……9分钟后,患者心率恢复;15分钟后,被送进导管室接受PCI手术。“如果他在院外,后果不堪设想。”但这样的“奇迹”背后,是无数次的应急演练和分秒必争的职业本能。
当然,更难的是理解的鸿沟。姜善红提到因医疗纠纷医生跳楼的新闻时,语气沉重:“医生和患者本该是战友,可有时,我们拼尽全力,换来的却是质疑和攻击。”她见过同事被情绪激动的家属围堵,见过深夜抢救后还要面对“为什么没早点治好”的质问,“我们是医生,也是普通人——有父母要赡养,有孩子要陪伴,可穿上白大褂,就必须藏起疲惫,扛起责任。”
人员紧张与职业压力,也让急诊科面临人才困境。“待遇、晋升、社会认同……这些现实问题摆在眼前,很难吸引高端人才。”但让姜善红欣慰的是,现有团队里,30多名医生中博士占比近半,研究生成为主力,“他们选择留下,靠的不是物质诱惑,而是那份‘救死扶伤’的初心。”
传承的力量:从“零”到“六冠王”的跨越
2008年,姜善红刚接任急诊科时,团队和急诊条件还不够成熟。如今,这里不仅能独立完成各类急危重症抢救,还承担着国家胸痛中心等多项重任,连续8届斩获烟台市急救技能大赛“六冠两银”,成为区域急诊领域的标杆。
这样的蜕变,源于“传帮带”的默默坚守。每天清晨7点半,科室的晨会雷打不动:年轻医生汇报疑难病例,老医生分享处置经验;下班后的技能培训室里,模拟抢救、穿刺练习常常持续到深夜。“我们和同事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长。”姜善红笑说,这种朝夕相处中,技术在切磋中精进,医德在言传中传承。

医师节里的期许:以初心赴使命,以生命护生命
“明年退休后,只要医院需要,我随时回来。”谈及即将到来的医师节,姜善红的眼神里满是不舍。从青涩的住院医到沉稳的科主任,她见证了急诊科从简陋到规范,也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医生这个职业,选择了就是一生的修行。”
对于年轻医生,她有三个期许:“一是练硬本领,技术是救人的底气;二是强心智,学会在压力中从容;三是守初心,记得为什么穿上白大褂。”她希望年轻人能“青出于蓝”,在团队里取长补短,最终“成为发光的人,照亮更多生命”。
医师节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对医生的致敬,更是对“理解”的呼唤。正如姜善红所说:“喷泉因压力而壮美,瀑布因无退路而磅礴。我们这群急诊人,就在这份压力与坚守中,守着生命的第一道门,直到最后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