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4月27日讯(记者 刘文琼)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痛风已悄然成为困扰众多人群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帮助公众科学认识痛风,做好日常疾病管理,4月25日上午9点,烟台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孙永华走进“医直播”专家大讲堂,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重点围绕痛风的发病机制、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饮食和运动管理等方向,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全面、实用的痛风知识直播科普讲座。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晶体沉积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因其发病率高、发病时患者疼痛难忍,而有着“病中之王”的称号,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外,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第四高”。
众所周知,男性血清中的尿酸水平高于420μmol/L,女性的高于360μmol/L,即被定义为高尿酸血症。那么,仅凭这两组数值就能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痛风?孙永华副主任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她表示,1/3痛风患者急性期血尿酸值不高,急性期过后复查尿酸普遍偏高。反之,血尿酸过高、关节疼痛也并不代表着痛风,需要医师予以科学诊断。
看似“捕风捉影”,实则向你发出痛风预警信号
谈到痛风症状,孙永华副主任称,学会捕捉痛风发作的早期信号,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60%/—70%痛风症状首发于拇趾第一跖趾关节,随着病情发展,反复发作逐渐影响多个关节,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也可能陆续受累。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积液,最终造成关节畸形。夜间或清晨,通常在几小时内达到顶峰,常不能被触及,皮肤发红发亮,并会导致脱屑。
尽早察觉痛风发病症状,对患者健康意义重大。其一,在尿酸盐结晶尚未大量沉积、关节损伤较轻时介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可有效控制尿酸水平,降低治疗难度与成本。其二,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催化剂”,早期治疗可降低冠心病、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病几率。
“双管齐下”,慎重选择痛风治疗路径
根据秋水仙碱、NSAIDS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等传统痛风镇痛药物的特性,孙永华副主任为大家详细科普了关于镇痛药物间的联合应用,供大家参考。(实际情况需按照医嘱进行操作)
(一)联合治疗方案
1.秋水仙碱+ NSAIDs;
2.口服激素+秋水仙碱;
3.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口服激素/秋水仙碱;
4.不推荐NSAIDs联合激素。
(二)联合治疗剂量
1.两种药均足量;
2.一种药物足量+另一种药物预防量。
既然痛风是急性病,是否意味着红、肿、痛好了之后就不用治了?孙永华副主任提醒大家,痛风不能自愈,也不能根治,治疗痛风有四点原则,一是迅速有效地控制痛风急性发作。二是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预防痛风石的沉积,保护肾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三是纠正高尿酸血症,阻止新的尿酸晶体沉积,促使已沉积的晶体溶解,逆转和治愈痛风。四是治疗其他伴发的相关疾病。

“管住嘴”≠不痛风,饮食、运动要合理调控
在生活中,许多痛风患者认为不吃海鲜、不摄入豆制品,痛风就不会发作。孙永华副主任纠正了这一认知误区,针对饮食、运动的日常管理给出以下建议:
限制高嘌呤食物: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摄入。
减少酒精摄入:尤其要减少啤酒饮用,红酒可适量饮用。酒精会干扰尿酸排泄,增加痛风发作风险。
多食用果糖含量低的水果:如青瓜、西瓜、椰子水、青梅、葡萄、樱桃、草莓、菠萝、橄榄、桃子、李子等,不宜过多食用香蕉、苹果、柚子、橙子、石榴、荔枝、柿子、桂圆、杨梅、无花果等果糖成分较高的水果。
饮品调配要准确:喝茶和咖啡对病情无害,但注意喝咖啡时切忌加入糖、奶精,不利于控制体重和血脂;不建议患者长期饮用碳酸饮料,饮用时应选择无糖品类,建议患者可用苏打水代替饮料。
运动管理:选择低强度、持续性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体力劳动,以防诱发痛风发作。
关爱痛风患者,共筑无痛未来。此次科普让更多人获取到专业的痛风防治知识,为痛风患者及家庭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疾病管理方法。烟台山医院提醒大家,发现症状,及早就医进行科学诊断和规范治疗。
烟台山医院风湿科联系电话:
东院区门诊:0535-6863134
北院区门诊:0535-6861873
东院区病房:0535-686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