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记者在石城县屏山镇屏山村看到,村民正在为稻田施用新型鞣质酶肥,田间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清香。这项由当地农艺专家陈水根研发的技术“降解土壤重金属的鞣质酶肥及采用该酶肥种植水稻的方法”,上月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标志着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针对部分耕地存在土壤板结、镉超标等“土地病”,石城县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陈水根带领团队潜心攻关,创新利用本土中药资源,将一枝黄花粉碎后与豆类饼肥配比发酵,研发出兼具“固—阻—促”三重功效的植物基酶肥。经实验验证,该技术可使土壤镉含量降至安全值,重金属瞬时降解率超92%,同时令水稻增产1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高于普通米12倍以上。
“运用这项技术,可实现耕地修复和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双赢。”陈水根介绍,通过有机络合反应固定重金属,配合大分子屏障阻断水稻根系吸收,再以腐殖质促进生长,不仅破解了耕地修复难题,更催生出每公斤15元至20元的高附加值功能稻米,而施用新型鞣质酶肥的成本,每亩只需200元左右。目前,石城县已在着手推广该技术,计划打造富硒功能稻米产业集群,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提供绿色种植新方案。
试验监测数据显示,施用该肥料的稻田,稻米蛋白质含量达10.2%,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达388单位每克,相关指标均创国内纪录。随着春耕生产全面铺开,这项创新成果正在红土地上散发出生态农业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