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第十四届“法理争鸣”高校版权辩论赛决赛在武汉举行,西南政法大学与西北政法大学两支辩论队就这一辩题展开激烈交锋。

思辨交锋
是AI挤占了著作权人的潜在市场,还是AI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创作热情?
决赛中,正反双方均站在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立场,深入探讨人与AI的关系——到底是AI挤占了著作权人的潜在市场,还是AI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创作热情?

正方西南政法大学开篇即表明立场:“我方认为,允许人工智能训练方自由使用作品,更能平衡AI发展与产权保护。”
正方认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阶段不直接构成侵权,而AI技术通过人机协作突破创作边界,与创作者形成良性互动,带来文化市场质与量的提升。比如在绘画领域,曾获美国科罗拉多州数字艺术类第一名的画作《太空歌剧院》,就为广大创作者提供了一条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思路。

“谷歌GCM让神经网络通过大量天气数据学习天气变化原理,三十秒能够模拟22天的天气,效率超过了一切传统预测模型。”正方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领域深刻变革,更加需要推动建设与科技发展前沿相匹配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唯有允许人工智能训练方自由使用作品,才能实现技术发展创新、社会整体利益、国家战略布局的齐头并进。

“允许未经授权自由使用他人作品将使得创作者的创作和分享意愿受损,人工智能也将因此失去长远发展的数据养料。”反方西北政法大学反驳道,信任危机的本质,是技术伦理与人类价值的严重错位。AI训练数据的“寄生式创新”,暴露出技术资本主义对创作生态的掠夺本质。“我们主张建立‘人本优先’的数字契约:在保障数据要素合理流通的同时,必须确立创作者对作品衍生价值的控制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共生共荣,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文明前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反方举例道,武汉理工数传集团这家独角兽企业建立了首个出版行业大模型,使用名家名著、优秀作品集等素材进行底层训练,在保证作品原创性的同时,还能提升稿件质量。因此,人工智能和人类创作者合则两利、分则两弊,唯有公正共赢的秩序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激烈角逐,结果如下——
冠军:西南政法大学
亚军:西北政法大学
季军: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优秀奖: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湖北大学
最佳辩手:西北政法大学二辩选手沈泽宇
评委:版权立法应该面向未来
“通过不阳光的手段实现不公平的竞争,这不应该归罪于人工训练大模型,而是错误的技术手段使然。”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本届“法理争鸣”高校版权辩论赛决赛评委张爱萍分别点评了双方的优点和不足。他非常赞同反方运用武汉企业的案例来论证己方观点。他认为,无论是著作权还是辩论赛都与武汉的城市精神相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辩论是这样,版权和知识产权也应该站在当下、面向未来。”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张爱萍。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国版权立法、版权保护实践以及版权理论研究都带来了诸多挑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玉烨认为,立法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方能否自由使用他人作品,已经出现了不少现实案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玉烨。
她举例说,《纽约时报》诉open AI和微软侵权一案,因立法没有相关规定,至今美国的法院仍未作出判决。反观我国出现的“AIGC平台著作权侵权全球第一案”,国内法院就做出了开拓性的判决。
作为大赛评委,黄玉烨表示,通过长期举办版权辩论赛来吸引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公众关注版权保护的问题,对于增强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提升公民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业界:这道辩题反映出当前人工智能行业的核心矛盾
“这道辩题反映出当前人工智能行业的核心矛盾。”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作为企业代表观摩决赛后感触颇深。她建议,广大科技企业积极建言,推动国家早日修订法律法规,明确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相关知识产权。同时,企业内部明确区分作品类型,完善对应的著作权申请。再则,企业要重建合同内容体系,在IP授权协议中明确限制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使用的范围。
作为全国高校法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之一,本届“法理争鸣”高校版权辩论赛由中国版权协会指导,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版权局)、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版权局)主办,长江日报传媒集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承办。
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2所知名高校的辩论队参加,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防范”“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法律边界”等时代性辩题,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法治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