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漫步在山东的大街小巷,时常能与那些古老技艺不期而遇,它们安静伫立,带着岁月的痕迹,可非遗不应只作历史的“陈列品”,该思考的是,怎么让它们真正“活”起来、稳稳“传”下去。
让非遗“活”起来,需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次元壁”。以杨家埠木板年画为例,曾几何时,它作为春节民俗“标配”,装点农家门户,寄托质朴祈愿。如今,搭乘文创快车,融入现代设计,年画元素“跳”上文具、服饰、家居饰品,传统图案与时尚色彩碰撞,变身潮品走进年轻人生活圈,既保留古韵,又焕发新活力。章丘铁锅亦是如此,借电商直播“东风”,展示三万六千锤锻打工艺,从乡村炉灶走进都市厨房,实用与传承兼具,在烟火日常中彰显非遗魅力,使古老技艺嵌入现代消费场景,寻得存续“土壤”。
“传”下去,则要筑牢人才根基。在山东,不少地方“非遗进校园”开展得如火如荼,吕剧走进中小学课堂,专业演员指导学生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传承戏曲精髓,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种下热爱非遗“种子”,为剧种延续培养后备梯队;老手艺人也纷纷收徒授艺,在传统师徒传承中,口传心授剪纸、核雕等精细工艺,以敬畏之心守护技艺火种,确保非遗“不断档”。
政策扶持恰似“东风”助力。山东各地设立非遗工坊,整合资源,为手艺人提供场地、资金与营销支持,孵化产业项目,提升非遗经济价值;文旅融合添翼,周村古商城等历史街区集非遗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游客穿梭其间,感受周村烧饼制作、鲁锦织造等工艺,非遗借旅游“流量”提升知名度,反哺传承。
非遗是山东的文化“家底”,唯有创新赋能、倾心育人、政策护航,让其在现代浪潮中“活”出精彩、“传”至久远,方能使齐鲁文化根脉绵延,在岁月长河中持续绽放华彩,铸就文化传承不朽丰碑。(作者:邹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