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4月22日讯(记者 贾楚航 实习生 王钰蒙 通讯员 宋秀英)讲台上,老师从国际形势讲到中国国情,从农业技术讲到互联网销售……讲台下,近百名出生于“60后”“70后”“80后”的农民“领头雁”听得津津有味,课间也围着老师打破沙锅各种问……4月22日,一场针对新农人的特别培训在烟台举行,现场火热的气氛、渴求的眼神,让人感受到农村广阔天地孕育着蓬勃的希望和无穷力量。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趁难得的闲暇时光,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举办了此次2024年全市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培训班。为期三天的培训课程,既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课,也有农村电商、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等实用课。课程形式也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讲台授课,也有师生互动和学员交流。

目不转睛听讲的学员中,“70后”的钟少霞绝对是“优等生”一个。身为招远市建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少霞2019年亲手打破自己的“铁饭碗”,从事业单位辞职回乡务农,种植红薯、卖地瓜苗,年收入近百万元,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七山齐”。
“我的‘七山齐’红薯之所以能种得好、卖得好,真的要感谢农广校的培训。”钟少霞说,“如果不是农广校的培训,现在我仍然两眼一抹黑。”
2019年回乡创业后,钟少霞连续两年种植400多亩红薯,但因为不懂技术,天公也不配合,两年里赔得血本无归,元气大伤。机缘巧合下,参加了市农研中心(农广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令她眼界大开。“有老师的专业技术指导,有同行的相互交流取经,自己的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提升,”钟少霞说,如今除了地瓜种植、储存,她还根据培训班上获得的启发,新上了几套设备,开展地瓜深加工。“我想永远怀着一颗初心,生产绿色健康的产品,为自己,也为他人。”

与钟少霞一样,来自海阳市郭城镇山东村的“80”新农人刘雪宁,也从培训班上获益匪浅。山东村有着百年古梨园,每到梨园飘香丰收时,总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客商。“最初只敢承包几十亩,不敢多了,为啥?因为咱不懂技术呀!”刘雪宁说。自从2019年有幸参加了“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后,他突然像打开了新世界,如今一口气承包了200亩梨园。“怕啥?咱要专家有专家,要市场有市场”,刘雪宁说,现在他常年请同村的村民料理果园,仅此一项,帮助村民每年额外多收入两三万元,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烟台全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27401人,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3619人次,为烟台乡村振兴、为广袤乡野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梯队。
“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学,带着收获回。”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副主任徐东森希望所有的参训学员,都能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学到新知识、找到新路径、取到真经验,既成为知识全面、技能过硬、服务优良的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又成为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领头雁”。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为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了农村的广阔沃野耕好耕新,烟台“新农人”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