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3月31日讯(记者 王向荣 实习记者 莫宇雪 通讯员 孙艳)黄海之滨春意正浓,烟台大学玉兰盛开。在3月30日举行的烟台大学2024年博士论坛上,烟台大学向海内外青年博士和高层次人才发出诚挚邀约,期待英才在这里为梦想安家,舒青春年华。
1984年,烟台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援建烟台大学。建校以来,烟台大学广聚天下英才,广集创造伟力,积极构筑优秀人才聚集高地,凝聚起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扎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开幕式上,该校党委书记张殿臣在致辞中说道:“走过近四十年的烟台大学现已成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空间格局,正昂首阔步迈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崭新征程,迫切需要有能力、有梦想、有干劲的人才加入。”
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姜瑞从“坚持优化提升,构建覆盖各类人才的政策体系”“坚持精准细致,实施一整套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坚持产才融合,搭建校地协同发展共享平台”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烟台市人才引育服务及校地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向英才展现了烟台市畅通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专业化、精细化的人才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一流成长环境。
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强从提供良好待遇、解决关键问题、搭建成长平台、合理设置岗位等方面,解读了烟台大学让人才工作生活有坚实保障、无后顾之忧、教学科研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引育政策。科技处、社会科学处相关负责人围绕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科研环境。
“2005年,我初来烟大,很快便被这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和‘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气度所深深感染。”在高层次人才代表发言环节,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吴昭景教授分享了他在烟大成长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的经历,介绍了数学学科快速发展的势头与学科平台、人才团队建设情况,表示将在美丽烟园持续做“数学教学的耕耘者、控制理论的拓荒者和年轻人的铺路者”。
“烟大的科产教融合发展特色,让我们成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践行者。”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药学院田京伟教授介绍了学院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质的科研环境,展示了他和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精神神经、炎症、心脑血管和肿瘤等四个研究方向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和未来发展前景。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王晓丽教授深情回忆了入职后烟台大学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的暖心服务,“美丽的烟大就是我的梦想之地”是她心中最为真挚的情感。

优秀青年教师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他们发展情况是学校人才师资队伍活力的生动展现。博士论坛期间,由生命科学学院王绪敏教授主持,法学院张玉东教授、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侯传信教授、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孙启静博士等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交流,讲述了“来到烟大、成长在烟大、成就在烟大”的炽热情怀和宝贵经历,博得了与会青年才俊的阵阵掌声。




当天下午,烟台大学各学院(研究院)纷纷举办分论坛,相关学院、研究院负责人向与会人才详细介绍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十四五”期间学科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培养规划和创新平台建设情况,邀请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教师代表作学术报告和交流成长体会,并对意向人才进行了初步面试和洽谈。
据悉,参加此次论坛的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后刘宾,已有入职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明确意向,并依托烟台大学申报了省级科研项目。他说:“烟台大学想我们所想,展示了我们最关心的科研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活保障,我们也详细了解了学院的优势科研资源、平台和学科结构,我有信心在烟大的广阔舞台展现作为。”
近年来,烟台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探索实施“校企合作提需求+学校出编制+企业出资金+政府给支持”的校地人才共育共享模式。同时,学校倾力优化人才环境,构建完备的教职工荣誉体系,在资源配置、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扎实保障高水平人才成长。如今,烟台大学已形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等国家级人才领衔,省部级人才为中坚,青年英才活力竞相迸发的人才队伍格局,为推动学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服务“黄河战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国家、省市重大战略中彰显出新担当,展现出新作为,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