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1月25日讯(记者 邬勇 摄影 李刚)2023年开始,市政府启动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各区市选择境内最长河流,或对本区市防洪、生态等影响最重要的河流作为县域“母亲河”,通过三年攻坚,将县域“母亲河”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区域韵味、乡愁情怀的流域性生态廊道,为美丽烟台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1月25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立足新起点 开创新局面”主题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河长制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延俊在答记者问环节介绍了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相关情况。

要全域谋划,系统治理
“母亲河”治理模式要由“谋一域”“谋一行业”的单一性、片面性转向“谋全局”“谋整体”的多元性、全面性,既要“治标”,也要“治本”,系统规划、整体施策,强化部门之间、沿河区市间协调配合,提高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河一策”制定实施方案,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整体推进。
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坚持全流域谋划,区域服从流域、局部服从全局,处理好河流治理与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
要因“河”制宜,分类施策
首先,不同河流要分标准实施。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流域面积大、防洪要求高,应侧重防洪治理,重点实施筑堤扶堤、护岸、防汛路建设等;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河道、农村河道流域面积小,防洪任务相对轻,要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生态护坡,减少河岸硬化,修复水生态环境;城市河道(河段)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空间,要重视水生态、水文化打造,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其次,中小河流从源头到入海口,水情、民情各不相同,要有所侧重,分类实施。上游河道溪流,除重点山洪沟以外,主要开展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美乡村建设,将水源拦蓄于植被中;中下游,实施河道梯极开发拦蓄,建设闸坝、水库,将水源拦蓄于河道水库内,并保持行洪通畅,确保安全。
要亮点突出,积累经验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对标区域和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基,以人民群众期盼为本,以水生态优美为魂,打造成为“安澜之河、生态之河、幸福之河、文化之河、产业之河、智慧之河”六河相融的复合型河道。
2023年已率先启动王河、界河、黄水河3条县域“母亲河”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河长47.6公里;2024年继续推进实施王河等11项县域“母亲河”建设,年度治河长110公里,打造流域治理新典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全面助力我市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两区”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