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1月25日讯(记者 邬勇 摄影 李刚)“回顾2023年,烟台被国家和省赋予了建设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和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的光荣使命,为加快现代水网‘两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工作会议,制定印发《现代水网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调度督导通报考核等工作机制,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奋力突破,集中体现在‘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更加’上。”1月25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立足新起点 开创新局面”主题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祖玲介绍了2023年现代水网建设纵深推进、2024年打造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烟台样板有关情况。

“三个重大突破”主要包括,高位推动水利工作的力度之大全市首次,市委、人大、市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高规格召开加快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全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现代水网建设全国领跑,烟台成功获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成为北方沿海唯一获得“两区”殊荣的城市,并在水利部召开的全国省级水网建设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烟台水利影响力全省领先,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等省级会议作典型发言10余次;节约集约用水改革、全域提升河湖生态等7个典型案例被全省宣传推广;发展成效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中国水利报、山东水利期刊等国家省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烟台重回全省水利舞台中心。
“五个更加”主要包括,现代水网建设更加深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更加高效,农村供水基础更加坚实,河湖生态更加和谐,水旱灾害防御更加安全。其中,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预计将比2020年下降3%以上;推动水权改革创新,完成1例区域水权交易、22例取用水户取水权交易,指导龙口市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灌溉机电井“以电折水”试点;健全节水市场机制,建成省级节水教育实践基地3处,烟台理工大学、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创建成为省级节水型高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起势见效的一年。市水利局将以“两区”建设为总抓手,扎实推动“三个走在前列”,统筹推进“四个明显提升”,确保在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扛大旗,在全省水利现代化实践中挑大梁,在全国水网建设示范引领中打头阵。
扎实推动“三个走在前列”,全面提高新时代烟台水利工作的质量水平
在两区建设引领示范上走在前列。一是聚力格局引领,坚持“跳出水利看水利、立足全局干水利”,坚持“五化”理念,加快“五大”转变,推动形成“三网四带”总体格局,努力创建“水安、水美、水智、水富、水活”的水网先导区、示范区,争当全国、全省市级水网建设排头兵。二是聚力标准引领,聚焦一流标准,构建适应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目标体系,在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智慧水监管等方面提高标准,实现升级,从源头上适应国家水网先导区市域样板建设的需要。三是聚力打造更多先导载体示范标识,“两区”建设需要示范载体来实现,依托水源综合改革样板区、绿色循环用水样板区、母亲河治理样板区、携河发展样板区、多源互济生态补水样板区“五个样板区”及美丽河湖、水利风景区建设等,创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载体标识,打造一批多领域、多场景、多品类引领示范。
在项目建设推动发展上走在前列。一是注重“抓总的”,攻坚“大规划”,高位推动、精准实施。以现代水网规划为统领,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土保持、农田灌溉等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把蓝图变成实景。二是注重“谋大的”,攻坚“大建设”,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抓枢纽工程突破、抓前期项目开工、抓优质项目谋划,既抓水网建设“百项千亿”工程,加快推进崖后大型水库前期论证、外夹河综合治理工程、幸福新城幸福湖拦河闸、老岚水库续建、南泗庄水库等水资源利用、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等“十大项目”,又抓工程管理“微改精提”项目,加强水库、灌区等在运项目的日常管护、功能提升,效益发挥,全年的项目建设要确保完成省级项目50亿元投资,努力完成70亿元投资,尽力而为,保持项目优势。三是注重“干实的”,攻坚“大质量”,把牢过程、优质发展。聚焦项目建设“前期、建设、验收、投产、产后管理”全生命周期,全面覆盖、分级负责,抓质量、保安全、提效益,确保项目“真落地、进度快、形象优、品质高”。
在智慧化建设赋能管理上走在前列。一是深化智治,抓一体化系统集成,做好现有数据、系统的全面整合;抓重点应用开发,做好面向基层、简明清晰的开放使用;抓实体支撑,做好设备架设、硬件配套的“底座”建设。建实用好烟台智慧水利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放到镇街。二是深化法治,编制水利法治建设规划,完善规章标准制度,健全水法治制度体系;推进执法改革,理顺执法体系,建强执法机制,依法行使水政监督;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过程,推动水行政执法公正文明。三是深化共治,强化政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行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提升管理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的积极性,探索中心城区水网“投建管运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水网运行效率,用好小水滴等志愿者队伍,发挥好社会监督员等社会监督队伍作用,健全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统筹推进“四个明显提升”,聚力倍增新时代烟台水利工作的效益效能
在水资源管理能力上明显提升。一是全源头把控,把控好“总量、存量、增量、流量、质量”。制定《烟台市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工作方案》,统筹用水总量和效率、地表水和地下水、常规水源和非常规水源等,全面构建完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二是全过程管理,算清水账、理清水情、管好用水户。要全面摸清“供水、取用水、非常规水利用、高耗水行业用水、水源地”五方面底数,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计划用水管理,推进取用水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开展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整治违规取用水问题,进一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三是全要素改革,推进水源、水权、水工、水价、水务“五水综改”,探索多元化水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推广“以电折水”等管理创新模式。
在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上明显提升。一是狠抓“岸线管控、生态管理、机制监管”三项重点。强化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建强河湖“清四乱”机制,定点巡查、实地查看,坚决遏增量、清存量,协同推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恢复河流功能,严格督考评,激励引导工作提质增效。二是强化“母亲河、幸福河、农村河”三方施治。统筹上下游、支干流实施“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提升,积极建设典范河段,打造省级示范工程,以农村生态示范河道建设为引领,完成农村生态河道三年全覆盖攻坚任务,全域提升河湖环境面貌。三是推进“标准化、网格化、数字化”三个深化。以制度标准提升“河长+”履职能力,增强河湖长制工作效能;持续强化“河湖长+河长办+部门+基层队伍+社会公众”工作体系,健全和扩大河湖管护网格覆盖面,做到管理范围全覆盖、工作力量全覆盖、责任落实全覆盖;推进数字河湖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河湖管理智慧“大脑”,争创数字流域示范典型,提升河湖管理智慧化水平。
在乡村振兴保障能力上明显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三年攻坚,续建4座水厂,将1134个村庄接入规模化供水工程,对423个村庄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增通水村庄273个,构建“两源十厂三千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格局。二是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维修养护资金,开展灌区渠道、泵站等工程维修养护,加快实施中小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构建“健全组织、安全运行、用水科学、经费落实”灌区格局。三是加快移民后扶,全面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整合资金打造富美移民村示范带,完成15个美丽移民村、8个村集体产业项目、85个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持续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产业成带、村居成景、富裕成风”的移民后扶格局。
在水利安全保障能力上明显提升。一是抓工程安全,健全“责任、隐患、风险”三个清单,盯紧重要时期和重要活动,落实责任、加强监管、管控风险,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加强在建工程管理,尤其是小型水库、橡胶坝等水利设施安全运行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规范运行操作流程,加密安全运行检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抓防洪安全,现在就要开始提前谋划,在前期大中型水库库容曲线重新复核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修编工作等,汛前完成2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做好各项度汛准备,同时汛期加强预警监测,做好科学调度,确保安全度汛。三是抓政治安全。守牢信访稳定、意识形态、保密等一排底线,确保水利领域持续安全稳定。
下一步,市水利局将聚焦“当先导、作示范”,以“第一等”的水网攻坚强谋划、赢主动,以“第一等”的机制攻坚抓执行、见实效,彰显“第一等”的精神面貌,培养“第一等”的业务能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业绩,高质量完成现代水网“两区”建设各项任务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现代水网新格局,为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贡献水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