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0岁的康大爷顺利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内科出院,困扰他一年多的“面瘫”症状终于找到元凶,起因竟是多年前蜱虫叮咬引发了罕见病——神经莱姆病。经过治疗,康大爷的症状已经明显好转,不善言辞的康大爷和妻子再三向医生表示感谢:“我们当时来的时候只求别再加重,没想到还能治好,谢谢你们!”

泰山学者、疑难罕见病中心主任、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焉传祝教授大查房(资料图)
住院治疗前,康大爷在妻子的陪伴下来到齐鲁医院(青岛)门诊就诊,直到进入诊室,康大爷才摘下全程佩戴的墨镜。原来,他右眼闭眼不全已经1年了,开始以为就是普通的面瘫,没想到后来又出现了“视物成双”和“右眼视力下降”。为了缓解症状,康大爷在外院进行了康复理疗、中药治疗,但“眼球活动受限、视物成双”等症状并无明显缓解,紧接着还出现了“耳鸣、听力下降”,辗转了多家医院,始终无法确定病因;用过各种“营养神经”药物和针灸、理疗方法,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直到右眼视力严重下降到仅能有光感。通过咨询和推荐,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康大爷夫妻俩来到了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内科。
在神经内科副主任赵翠萍、李玲的带领下,医护团队为康大爷进行了全面的神经系统查体,发现他右眼视力近乎失明、眼球固定、双耳听力下降、双侧面瘫、咽反射消失……已经累及到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Ⅱ、Ⅲ、Ⅵ、Ⅶ、Ⅷ、Ⅸ)等多根颅神经,但目前影像检查和化验结果却并不能解释病因。
问题出在哪里呢?
泰山学者、疑难罕见病中心主任、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焉传祝教授带领科内疑难病例大查房时,和医护团队仔细分析了发病过程,他指出,“多颅神经损害”要警惕免疫相关疾病和少见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家属沟通并取得信任与支持后,医护团队进一步安排患者进行相关风湿免疫指标、腰穿等检查,仍未发现病因。医疗团队没有放弃,继续进行抽丝剥茧的检查。为寻找真正病因,这一次,他们为康大爷安排了少见的莱姆病相关抗体检查……结果显示,莱姆病多个特异性抗体阳性,确诊为神经莱姆病。这也是齐鲁医院(青岛)开诊十年来发现的首例神经莱姆病。
真相大白
在医生的问诊下,康大爷仔细回忆,终于想起多年前被蜱虫咬伤的经历,也记起3年前曾经左侧“面瘫”。经敏感抗生素青霉素和小剂量激素治疗后,康大爷的右眼重见光明,眼球活动较以前有明显好转。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一种多阶段、多系统的系统性疾病,主要由蜱虫叮咬传播,发病具有地域性,多在山区、林区、草地地区常见,在北美、欧洲、亚洲不同地区、澳大利亚和非洲等都有报道,我国1985年首次报道。
莱姆病临床早期常有游走性皮肤环形红斑、乏力、头痛,后续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心脏、关节炎等表现。神经莱姆病占莱姆病的10%~15%,常见的表现有神经根神经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颅神经炎、多发性单神经炎,脑炎和脊髓炎很少见。临床上可根据病程≤6个月、>6个月分为早期和晚期神经莱姆病。莱姆病在各阶段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容易误诊为带状疱疹、脑膜炎、贝尔麻痹、脑肿瘤、MS、精神病等。抗生素治疗后预后良好,需要及时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蜱虫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尤其在春、夏季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增加被蜱虫叮咬机会。专家提醒,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出行时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
如不慎被叮咬,要注意观察体温及其他身体状况,有不舒服及时就医。接触患者血性分泌物要严格消毒,减少人际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