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数说烟台看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孙吉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正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晨光;市商务局副局长秦立燕介绍有关情况。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孙吉鹏先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正功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晨光先生;市商务局副局长秦立燕女士。今天的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烟台市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请孙吉鹏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孙吉鹏:
大家上午好。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抓住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做贡献,强化政策供给和精准精细调度,全市经济运行持续稳健回升,增长趋势巩固向好,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0.1亿元、同比增长6.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个和0.7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加值392.4亿元、增长4.2%,二产3029亿元、增长7.7%,三产3838.7亿元、增长6.2%。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7.7亿元、增长5.1%、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夏粮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的基础上,秋粮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在180万吨以上。莱州在全省小麦高产竞赛中荣获冠军,莱阳、招远分别入选国家、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海阳二十里店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二、工业大盘保持稳固
统筹推进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服务企业专员、企业倍增计划三项机制,各级服务企业专员累计化解企业诉求4900多件。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自上半年达到两位数增幅后,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前三季度,增长11.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6个和4.5个百分点。37个规上工业行业大类有21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56.8%。“9+N”产业实现产值609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3%。谋划实施的402个工业增量项目已投产329个,新增产值923.8亿元,为工业经济稳定运行积蓄强力后劲。
三、服务业回升向好
前三季度,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4.3%、较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纳入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的“5+2”重点行业营收增长5.7%、较上半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8.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3.3%。
四、投资合理运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争取44个有要素保障的省重大项目,可解决土地指标约1.6万亩,累计发行政府专项债220.8亿元支持142个项目,18个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累计获投资金109.1亿元。组织开展全市高质量发展集中观摩、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向民间资本开放项目专题推介等活动,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143个省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率100%,投资完成率88.9%;257个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率96.9%,投资完成率80.4%;2460个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2.5%,投资完成率82.7%。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炼油装置完成工程量的78%,化工装置完成60%,预计明年3月底陆续投料、年底全面建成达产;万华蓬莱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正在进行大件设备安装,明年下半年将全面投产,二期计划2026年建成投产。
五、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升级类商品需求释放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市级促消费联席会议制度,发布“贯穿全年、连通四季”的177项促消费系列活动,统筹资金1.3亿元实施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消费券4490万元,带动消费近20亿元。改造提升城区3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举办促消费活动40余场。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2.3亿元、增长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个和0.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批零住餐四个行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居民升级类和绿色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26.3%、23.8%、32.1%、118.3%。全市重点监测的22家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4.5%、101.8%。
六、外经贸承压运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出台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二十二条政策措施,加速实施“双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培育100家2000万元以上新开壶企业。前三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完成3372.9亿元、增长0.8%,较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市场采购出口完成137.1亿元、增长138%,机电产品出口1093.5亿元、增长6.3%。开展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活动,聚焦16条重点产业链,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构建在谈、签约、注册“三个一批”调度机制,强化土地、资金、能耗要素保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前三季度,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8.3亿美元,规模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实际使用日韩资3.6亿美元,规模居全省第一,制造业使用外资5.9亿美元、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6.9亿美元,规模均居全省第二。
七、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成功举办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充分展示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会上签约推介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省首位。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3%、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2个百分点。3个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5家企业入选集群领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获国务院激励表彰,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在国家产业集群评价中获得“优秀”等级。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241万千瓦、占比达到5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获国务院激励表彰,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持续激发创新动能,东诚药业、艾睿光电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源禾股权投资基金被认定为创业投资集聚区、创业投资优秀团队。新增3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家省级“瞪羚”企业,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03家。
八、财政税收稳健运行,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2.3亿元,增长7.2%、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完成税收367.6亿元、增长9.5%。民生支出52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2%,年度34项重点民生事项完成投资84.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1元、增长6.9%。新增护理型床位1965张、幼儿托位5695个,成功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13处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完成主体建设,优质幼儿园占比62%、较去年底提升13.3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公办率提升至6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平稳。
总的看,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发展潜力活力进一步显现,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10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决战决胜四季度动员暨倍增企业奖励兑现大会”,提出“以决战决胜的姿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焕发昂扬斗志奋战六十天”的要求,全市上下正在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干事创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保持经济合理运行,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主持人:
感谢孙主任的全面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胶东在线记者提问:
从前三季度数据看,我市工业经济增势良好,对全市经济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请具体介绍一下我市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谢谢!

张正功:
今年以来,全市工信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工业稳增长作为头号工程,强化政策落实,统筹要素资源,凝聚工作合力,在区市、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工业运行持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7.6和4.5个百分点。其中,9月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环比8月提高3.3个百分点,为四季度高位接续打下坚实基础。各区市协同发力,11个区市累计增速超10%,10个区市增速高于全市平均。产销衔接持续优化,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9%。全部工业税收同比增长23.7%,自5月份以来一直保持20%以上增长。
二是重点产业支撑有力。前三季度,37个大类行业中有21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56.8%。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2.6%、30.8%、21.6%,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86个百分点。我市重点培育的“9+N”产业支撑明显,有色及贵金属产业、绿色石化产业产值相继迈上千亿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速超过20%,蓬莱海洋工程、海阳新能源、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技改投资稳步回升。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较1-8月提高5.8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175个纳入省级技改导向目录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完成投资216.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7.2%,为培育壮大工业增量积蓄了更多发展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全力以赴推动重点企业稳产满产、重大项目投产达效,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攻坚四季度工业稳增长,努力实现工业全年预期增长目标,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凤凰网记者提问:
工业企业是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请问,在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方面成效如何?谢谢!
张正功:
工业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引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围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力实施企业倍增计划。推动倍增培育企业领导包联与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有机结合,开展共性问题集中攻坚,千方百计破解瓶颈制约,今年以来,各级服务企业专员收集企业诉求1300余件、化解1100余件。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市委、市政府刚刚召开的决胜四季度暨倍增企业奖励兑现大会,对62家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坚定了企业做大做强、提级发展的信心。前三季度,全市252家倍增培育企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6%,增速高于规上工业2.7个百分点,78家企业增长20%(含)以上。
二是持续壮大优质企业规模。扎实推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深入实施遴选发现、梯度培育、创新引领、精准服务、典型带动“五大”行动,对标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匹配扶持政策,全方位支持优质企业梯队迭代升级。今年以来,我市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56家、累计971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64家、累计264家,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35家、累计1028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累计115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三是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建强创新平台载体,今年以来,组织认定市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68家、工业设计中心55家,32家企业通过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认定、居全省第1位。着力培强企业创新主体,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6家企业、168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着力塑强双创服务生态,累计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7个、省级示范平台31个,国家级、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分别达到2个和18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烟台日报社记者提问:
请问今年全年粮食形势如何?相关工作如何开展?谢谢!

吴晨光:
今年烟台市农业生产整体没有发生受灾情况,多数主产区雨水调和、光热充足,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也利于产量形成。夏粮生产喜获丰收,面积、总产、单产三增;截至10月29日,秋粮收获276.92万亩,进度为99.98%,其中玉米收获255.240万亩,进度为99.98%,应该说秋粮已丰收到手。
第一,惠农政策到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在落实上级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430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6019万元)等政策基础上,市级财政支持种业振兴、带状复合、水肥一体化等5大项目,目前市级资金投入达到4400万元,打牢了粮食高产丰产根基。
第二,抓好防灾减灾,强化农作物田间管理。坚持“早谋划、早监测、早防治”的原则,加紧部署防灾减灾事宜,年内落实“一喷三防”资金1720万元,实施面积286.8万亩次;落实“一喷多促”资金710万元,实施面积47.47万亩次,我市全年小麦条锈病、玉米南方锈病零见病。
第三,精准指导服务,推进关键技术落地。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切实推动关键技术落地到田。采取“田间学校”“专家课堂”“线上培训”等形式,举办专题培训班,提升农技人员素质能力和农户种粮水平。
第四,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油单产大面积提升。依托莱州市作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的优势,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密植和水肥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专家组实打测产,莱州市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880.89公斤,位列全省第1,该地块后续种植的玉米在省高产竞赛中实打亩产为1207.37公斤,位列全省第2,小麦玉米周年两季亩产为2088.26公斤,创造了全市周年两吨粮新纪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提问:
烟台市自然资源优越,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请问我市在农业产业培育上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么计划?谢谢!
吴晨光:
作为农业大市,烟台紧紧围绕“产业兴旺”总目标,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之路。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687.7亿元,同比增长5.1%,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在农业产业化领域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烟台重点布局打造高效粮油产业发展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和滨海产业融合示范带,形成了粮食、苹果、肉鸡、粉丝、预制菜、花生及食用油、海参等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二是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初显。今年,肉鸡产业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预制菜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省级39个,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合的态势加快形成。三是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全市现有张裕、鲁花、龙大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6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93家。“农”字号上市企业达1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46家。不断壮大的农业经营主体,为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四是品牌影响不断提升。打造烟台农产品全品类品牌,推出“烟台农品”整体品牌形象。烟台农产品在中国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好品山东”品牌农产品推介会上大放异彩。烟台苹果品牌价值突破152亿元,连续14年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
市农业农村局将决战决胜四季度,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动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第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第二,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培强领军企业、扶持重大项目、赋能集群发展。
第三,着力提升农产品品牌。打造“烟台农品”全品类区域品牌,塑造“好农品烟台造”品牌形象,扩大“烟台农品”全国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大众日报记者提问:
我们了解到,今年以来,在国际形势异常严峻的条件下,全市外贸进出口实现了量质齐升,请具体介绍一下措施和成效。谢谢!

秦立燕:
今年以来,市商务局积极应对地缘冲突、贸易摩擦、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等严峻挑战,前三季度,全市完成进出口3372.9亿元、增长0.8%,增幅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一是夯实政策基础稳规模。建立完善关地统一协调联席会议机制,实现区港产一体发展,推动中国信保烟台营业部揭牌成立。出台《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强化外贸基本盘稳固、支持企业出海拓市场等六方面工作出台22条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对企业外出参展、发展跨境电商等9方面工作进行支持。前三季度,百家外贸骨干企业累计完成进出口2301.2亿元、增长1.6%。二是创新发展业态拓增量。依托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协同发展,举办2023山东跨境电商生态大会、烟台—俄罗斯经贸洽谈会,达成意向成交额超过30亿元。建成运营市场采购展示服务大厅,业务拓展至143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季度市场采购完成137.1亿元、增长138%。三是强化市场开拓挖潜力。制定实施境外市场开拓计划,组织1000多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加广交会、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大会等展会活动39场次,新增外贸企业超过800家、带动外贸增量超过80亿元。山东自贸片区烟台片区建设区域性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纳入商务部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前三季度累计完成大宗商品混配1138.4万吨。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我们关注到,前三季度全市消费工作丰富多彩,发放了各类消费券,请具体介绍一下措施和成效。谢谢!
秦立燕:
消费既关系经济发展又连着民生福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扩消费工作,市商务局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抓好政策、活动、载体、电商等叠加赋能,全面带动消费繁荣火爆。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2.3亿元、增长8.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1.7、0.3个百分点。一是高质量强化政策支撑。构建完善市区两级促进消费联动机制,制定《2023年商务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措施》,统筹1.3亿资金,累计发放购物、汽车、家电等各类消费券4490万元,拉动消费近20亿元。二是高起点策划消费活动。与央视总台建立长期合作,联合举办“‘参’入烟台拥‘鲍’大海”山东夏日消费季活动,布置十大消费展区,启动当天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参入烟台、拥鲍大海”消费品牌家喻户晓。先后举办智慧家电消费季、惠民车展、酒吧嘉年华、群星演唱会等促消费活动40场,充分激发消费潜力。三是高标准打造载体平台。围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街区经济、社区商业等新型消费业态,指导各区市发挥各自优势,成功打造上市里、西关夜市等繁荣消费场景30个,上线葡萄酒主题灯光秀,改造提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5个,积极开展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末端惠民网络建设,新建改造社区生鲜超市20个、服务居民约8万人,推动芝罘区获批山东省现代流通强县。四是高水平赋能电商经济。深入推进海阳、招远、栖霞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组织鲁花、张裕、双塔等7家品牌企业参加“好品山东商行天下”启动仪式,现场展销烟台葡萄酒、苹果醋、梨汁、粉丝等20余款名优商品。组织开展网红烟台行等57场直播活动,销售烟台特色产品5653.6万元。引进推动亚洲电视烟台直播中心上线运营,抓实抖音、快手实物网零额,打造网红直播城。前三季度,全市网络零售额实现371.7亿元、增长23.6%,其中农产品网零额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
主持人:
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现场提问和各位发布人的详细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通过刚才四位发布人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全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围绕今天发布内容,充分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把今天发布会的内容宣传好报道好,为烟台市经济健康稳健运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焕发昂扬斗志奋战六十天,紧盯全年目标任务,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决心和锐意进取的热情干劲,不达目的不罢休,就一定能够交出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会后可以联系背景材料里提供给大家的联系人。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