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世刚
这几天夜里,老是做梦,梦到我的妈妈,白天也老想起她,最想她念叨的那份“苦”。
苦的感受谁都有过,那份滋味恐怕每个家庭、每个人在每个时期都是不同的。对于解放前出生的父母辈们,他们承受的那份苦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后生们难以感知的,其中苦的滋味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的。
天下的妈妈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大都爱唠唠叨叨、喜欢数落,尤其对自己的孩子无论你做的好与坏、对与错,她总是爱念念叨叨、喋喋不休,你只要没离开她的视线范围,就你的所作所为都要数落你几句或者是叮嘱你一番。仔细品味这唠叨声中和数落音里不知渗透了多少无微的呵护,包含了多少深重的情怀,蕴藏着多么伟大的母爱!
我的妈妈也不例外!
我的妈妈在我成家不久就因困苦和积劳而致病早逝了,那时的我也就刚过而立之年。回想我刚记事的时候,爸爸一大早起来空饿着肚子,脚蹬自行车骑行40多里地,出去到县城里干点瓦匠活,晚上又摸着黑回家,挣点零钱,回生产队里买点工分,妈妈一个人也是起早贪黑,除了拉扯着我们姊妹几个吃喝拉撒睡外,还要去生产队里当“男劳力”挣点不高的工分,一年到头家里往往还出现工分“赤”字,成了队里的“倒欠户”,分的口粮也不济糊口啊!记得那个年月的秋收季节,妈妈白天去生产队里干活,到了晚上拖着劳累和疲惫的瘦弱身子,要么挑着担子、要么手推车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把分的地瓜(连带蔓)、玉米棒(连带秸秆)等农作物搬弄回家,个中的苦不言自知,但她从不说“苦”……印象最深的是农闲的春天,妈妈经常带我去山里剜点苦菜和其他野菜,以菜补粮、当饭充饥,并不时地哼着电影《苦菜花》中插曲“苦菜花开闪金光……永远跟着共产党……”,哼完了还反而会认真地给我数落起“苦”,“苦菜是苦,能吃才是福啊!记住啊,吃苦才有甜,不吃苦哪有甜啊……”。
我的父母都是40年代初出生的人,他们经历过战乱、经受过贫穷,也饱尝过饥寒交迫的苦难,品尽了贫穷的滋味,尝够了生活的苦楚。当他们成家自居时,尽管社会有所进步,条件有所改善,生活也有所好转,但他们却是穷怕了、苦够了,知道什么是穷,明白什么是苦,特别是在我小的时候,记忆最深的是物质贫乏、凭票购买,父母过着比较拮据的生活,甚至把一分钱掰开两半花,他们却依然不向贫穷和困难低头,挺起不屈的脊背,抚育着我们姊妹成长,日子也逐渐过得吃地瓜干和地瓜面少了,过年过节能见到和吃上点白面饺子和馒头了,从饥肠辘辘、衣不裹体的岁月逐步转向吃饱穿暖的时候了。岁月推移,人生苦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耳边始终少不了妈妈的念叨,无论是她说什么,还是我们做什么,她末了数落一句还总是“不能忘了苦日子呐”!“苦”字深深植根于我的骨髓里了。
长大成人离开了妈妈,无论是外出求学读书,还是工作岗位历练,都能从“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中领悟到妈妈念叨和数落的用心良苦,凡事都用“苦”作人生的根基,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苦尽甘来”的含义,始终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尤其是参加工作以来,我都能把妈妈的数落挂在耳边、记在心间,工作环境再优越,生活条件再改善,生命的字典里坚持用“苦”作首页,信守“苦作基石、一路铺就,恬淡知足、清淡人生。”
妈妈,我再叫多少次也听不到她爽脆的答应声了,再喊多少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也有20多个年头再没听到她的唠叨声和数落我的话语了,越想越心痛,越想越心酸,真的很难受,想要泣哭一场!毕竟我也到了她离开我们时的那个年龄了。
忆苦方能思甜。最近读到“苦才是人生,累才是工作,如果你感到此时的自己很辛苦,告诉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坚持住,因为你在走上坡路”时,又勾起了我对妈妈的无尽思念和深深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