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福 ‖ 动人春色不须多——喜读刘学光的散文新作

来源: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2022-11-06 16:39:32
A+A- |举报纠错
动人春色不须多

——喜读刘学光的散文新作

  王永福

  笔者案头摆放着烟台散文作家刘学光近些年发表在省市内外各级各类报刊上的散文作品,反映了这位青年作家在创作方面的辛勤耕耘和不懈追求,从中折射出学光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希望之光,可喜可贺!

  宋人王介甫少时作《石榴诗》,转引唐人诗句“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有的版本称“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诗的意境相同,亦即浓郁的绿叶丛中,绽放一朵红花,这一点春色就是多多动人了,可以收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审美效果。

  我浏览学光这些年发表的散文作品,犹如天仙撒花,遍及各级各类报刊,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收入2022年海外孔子学院阅读教材《阅读》中的《心中的城》和《一棵有灵魂的树》,其中《心中的城》同时刊发在《当代文学》海外版,进入海外读者的视野,可谓“红杏出墙”。还有《那年燕来》被收入《中国青年作家年鉴2017——2018散文小说卷》,另有4000多字的《雨中的紫薇》刊发在2022年第五期《河南文学》上。以上都称得上学光的代表作,足以反映他的创作水平和艺术风格。

  笔者的阅读欣赏,就从《心中的城》开端。顾名思义,《心中的城》写的是作者目睹的家乡城市变迁和留在心中的深刻印象,借以颂赞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

  文章这样开篇:“小时候,向往城。城就是心中的天堂,城就是梦中的圣地。”接着作家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将亲眼目睹城市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集中写了“腊月年集”的繁华市场,熙攘热闹的人群。

  作者写第一次进城。冰天雪地里,父亲推着一独轮车的地瓜艰难地走着,当年只有7岁的他,紧跟在车后边,时而跑几步地紧跟不舍,目的只求“能吃个炸面鱼”。一个面鱼下肚,感觉意犹未尽,“咂摸着嘴,用手摸把嘴角的油,醉醉的”。

  这一段精笔细描的文字,犹如特写镜头,让读者见人、见景、见情。这就是作者第一次目睹和体验的“心中的城”,同时也深深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紧接着作家采用粗线条,续写了“单干”的第一年“再进城”,这次是自己一个人去的,面鱼已经不是稀罕物,面包才是最爱。作者自己骑着自行车游逛市场,摩托车鸣着喇叭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眼见当年沿街的平房,已被五六层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

  再往后,长大离城自己买票,乘汽车或火车往返城与城之间,“心中的城”变得帅气大方了,变得美丽而可爱了。摩天大楼林立,大街上“轿车如蚂蚁般爬行”,路边绿树红花掩映,繁华过眼的街市,已不见当年的旧模样,已经湮没在记忆中了,“那些儿时的街面都随风飘远了”……

  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现在从这座城到那座城,再也不用太多的时间了。乘坐高铁,也就是眨眼的工夫,遥远的距离被彻底征服。开着私家车,更是方便快捷。扩而大之,不管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香港还是台湾,到处高楼大厦林立,花树照影,蓬勃盎然。城在人们心中已经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胜地了。”由简陋的城,变成现代化美轮美奂的城。由“自己心中的城”,到“人们心中的城”,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赞颂我们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步步提高,日子越来越好。

  作家意犹未尽,文末又用诗意的笔触,用“星星眨着眼睛告诉我们”。“夜幕的星光,璀璨着城市”。“晨曦中熹红的映照,霞光漫天。追梦的人们,浩浩荡荡,争先恐后。人们幸福地生活在新时代的‘城中城’。”文章从“彩云追月”,到“步步高”,奏响了时代的强音。

  通观《心中的城》这篇散文,贵在立意高远,避免了就景写景,不是简单的借景抒情的一般化构思套路,而是层层铺垫,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不断深化主题,给人以深刻感染。

  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将同样题材的文章摆放在一起,高低立见。当年笔者也曾写过一篇散文,描写“腊月集”的热闹繁华,借以反映党的方针政策的英明正确。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个丰收年,笔者随着农村赶集的人流,目睹了家乡牟平城腊月集的繁荣场面:一大早,男女老幼,大车小辆,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融进年关的市场。有的用小推车推着新鲜的大萝卜、大白菜,有的用自行车驮着五谷杂粮,有的妇女则用篮子提着鸡蛋和鸡婆。大公鹅从篮子里伸出长长的脖颈,嘎嘎地叫着,喧声沸腾。

  沿街的店铺,搭起长长的货架,摆满了五光十色的日用百货,刚开始营业的队办饭店,卖羊肉汤、羊肉串、水煎包、炸麻花的,在刚砌好的土灶上忙起来,锅里滋滋啦啦响着,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接着描写了粮食市、蔬菜市、海鲜市、牲口市的繁荣景象,借以同三中全会前城镇市场空荡荡、穷光光的市场对比,寓情于景。

  文章在报纸副刊发表后,立马就有几位新闻界的好友先后打来电话点赞,我也欣欣然。客观地讲,仅就对集日景观的描写上,大言不惭地说,还算生动。但同学光的《心中的城》相对比,我的文章过于表面化,难以给读者更深刻的启示和教益,思想境界高低明显。

  学光入选海外孔子学院阅读教材的一篇佳作是《一棵有灵魂的树》,作者梦牵魂绕一棵登山木栈道边大石缝中一棵高大的树。夏天树冠遮天蔽日;秋天枫叶火红,满树硕果;冬天覆盖着皑皑的白雪,但却不被往来行人注目,作家也熟视无睹。后来作者听岳母说,解放战争中,在这棵树所在的山上牺牲了很多英雄的战士,鲜血洒在这块石头缝里的泥土上,从而长出一棵至死不渝的英雄树。树昂首挺胸,依然为来往行人遮风挡雨,于是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树。人们把树旁的岩石命名“清廉石”,备受人尊崇。从此,作者每次到树旁都要深情地鞠躬致敬。

  这是一个浪漫的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升华主题,自然又深刻,给人别一样的教育,独具一格。

  前两篇散文,一篇以“城”为主题,一篇以“树”为题材,而发表在近期《河南文学》上的《雨中的紫薇》则以“花”为题材,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怀,都各有千秋,不相雷同。

  紫薇雨中盛开,别具风采,开得“烂漫妖娆”,“在斜风里活跃起来,摇曳着,舞蹈着,如仙子缓缓地抖动着裙裾,落花飞舞,层层叠叠,似迎接贵宾的粉花地毯”,然后引申开来,点明紫薇独具风格,生机旺,花色美,花球大,讲友谊,讲团结,不如群花争春,淡雅高洁,朴实无华。以花喻人,引出剧中主角,“一位女子推着轮椅缓缓而来,轮椅上的老人满头银丝”,雨中的红花与老人的满头银丝,相互衬托,更加光彩照人,美美与共,心灵美与自然美,相映成趣,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感人故事。

  随之插叙老奶奶与老公公的情感故事:老婆婆喜欢紫薇,她的名字就叫紫薇。老公公与老婆婆当年一起栽下的“连心树”就是紫薇。老公公当年为救一落水孩子献出了生命,从而紫薇树就成为老婆婆的精神寄托,这也是老婆婆让孙媳用轮椅推着在雨中赏紫薇的“心结”。至此写花与写人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达对人性美的颂赞。

  通过对以上三篇文章的分析,足可以见出学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底和艺术风格,彰显了散文易写难工,当写手容易,成为名家难。

  有人著文称,一位高素质的作家,应做到“见、识、情”的统一,不论写小说,还是写散文,都必须熟悉生活,但对作家而言,生活既不是纯客观的,又不是纯主观的。一位素质高的作家,应“见、识、情”的统一。“见”是指作家的见闻,亦即客观生活,“识”与“情”则属于作家的主观体验与认知。只有“见、识、情”三者统一,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现生活。以《心中的城》为例,作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腊月集”的热闹景观,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见到的是“单干”时的城。长大后,离开城,到再回城,所见到的景观不断变换。作家对“城”的认识,步移景变。景变的背后是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提高。作家感受和认识的“步步高”,推动了文章主题的深化,产生感人至深的力量。

  可以想象,众多海外读者,不论其国籍的不同和肤色的异样,在阅读《心中的城》,都会不约而同地从作品中感受到东方中国的飞速发展和骄人变化。

  正由于散文易写难工,各地从事散文写作的人浩浩荡荡,但出类拔萃的散文家,屈指可数,散文精品少之又少。当然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著名小说家冯骥才在《珍珠鸟·前记》中有一段话,很耐人寻味。他说:“小说常常是写别人的事,散文必须是写自己的事。即使写别人,也是写自己。小说往往是身外的事,散文大都是心中事……小说容易碰到,散文却不容易碰到。散文几乎是等来的。”

  由此看来,散文不是自由散漫,可以随意而为,必须写真事,抒真情,题材可遇而不可求,容不得虚构造假,只能实话实说,靠真情感人,靠生花妙笔诱人。这大概就是有人把好的优秀的散文,称作“美文”或“艺术散文”的原因吧。一言一蔽之,上乘的散文,必须具有诗情画意。

  必须写真事、抒真情的这一特点,使散文与新闻接壤。有许多人因开始为新闻媒体写稿,进而走上散文写作之路。由此起步,乃至最终成为散文家。当今的散文大家梁衡就是从工作之初,由名垂三晋的名记者,到中国新闻界的领导者,散文大手笔,至今仍穿行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引人瞩目。

  交谈中,我问学光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哪里?他立刻回答是《烟台日报》一版“三言两语”栏目里的小言论,而这个栏目恰恰是笔者刚主政《烟台日报》时,效法《人民日报》一版的“今日谈”而设立的新闻随笔专栏,旨在倡导言之有物,富有针对性短小精悍的文章。由此可见,学光也是从为报纸写稿起步,而踏上散文创作路的,笔者引以为同路人。

  我阅读《中国青年作家年鉴2017——2018年散文小说卷》时,发现同学光《那年燕来》同时入选的烟台散文作者,还有姜远娜的《再也不见竹子顶山》、王韵的《寂静的美神》、于云福的《春日里我醉倒在家门口》等近十位之众的烟台散文青年作家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大多篇章首先刊发在《烟台日报》和《烟台晚报》上,笔者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和老报人,也引以为荣,欣欣然。

  《北海文学》主编农夫说起学光,那是滔滔不绝:“学光是近几年来烟台散文界杀出来的一匹黑马,一颗散文新星,作品多次在省里举办的征文大赛中获奖,被齐鲁晚报副刊聘为签约作家。在烟台市委宣传部和文联组织的征文大赛中获得散文一等奖。他热心散文发展,多次组织举办散文大赛,并担任评委。他不但自己创作勤奋,还引领广大散文爱好者奋力耕耘,为烟台文化兴盛立下功劳。他常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他要做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做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自己的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不但创作努力,而且编辑也是严格出彩。他现在是烟台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微刊执行主编,还兼任《北海文学》执行主编。他不负星光,不负墨香,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为烟台散文事业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我为他追梦奔跑的精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祝愿学光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写出更多更好的美文佳作,祝烟台的散文创作更加繁花似锦,繁荣兴盛。

  作者简介:

  王永福,烟台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高级记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顾问,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先后出版散文随笔集《水烟袋、伤疤及其他》、游记散文集《夜抵曼谷》书评和文艺随笔集《人海泛舟》,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选载。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