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来自第一线的奋斗报告|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农场主张桂玲:农场有活力 种粮有底气

来源:水母网  2022-10-13 18:23:45
A+A- |举报纠错

水母网10月11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通讯员 宋秀英 摄影报道)“以前都是一块一块的旱田,我们‘碎田变整田’,经过几年辛苦耕耘,现在成了千亩沃野。”9月16日,站在招远市张星镇杜西村,目光所及尽是绿油油的玉米田,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农场主张桂玲双眼盛满希望。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本。要想振兴乡村,还得在土地上做文章,让农村土地释放新活力。张桂玲就是这样,她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让黄土地迸发出振兴新动力。

2012年,杜西村委遵循中央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方针,对全村土地重新调整规划。当时养了十几头母牛的张桂玲,还在帮人收玉米以换取草料。

“收来的草没地方储存,都做了无用功。我就想,不如自己种地,一方面解决草料问题,另一方面也确实觉得农业大有前途。”和丈夫商量后,张桂玲流转了270亩土地,开始了种粮生涯。

本以为能抓住机会的张桂玲,很快就被现实上了一课。

2015年,天旱水枯,地下水位降低,浇不上水的农田很快硬化,导致农场230多亩的旱田一直播不上种。秋季玉米颗粒无收,一茬就损失20多万元。

“补齐水利设施短板,让农业生产不再‘靠天吃饭’,才能守好‘粮袋子’。”看着荒草遍野的土地,张桂玲意识到,要想粮食增产、土地丰收,必须先修水利。

2016年5月,张桂玲自掏腰包修建大口机井,铺设4000米长的浇灌管道,泵房安装三套大功率灌溉设备。就这样,一个中型水利工程完工,使200多亩旱田变成水浇地,同时惠及周边农田,保障村里粮田用水。

张桂玲记得很清楚,那年只浇了一水的小麦,亩产达到700斤,第一次迎来丰收。

农田水利跟上了,现代化机械也必不可少。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大田作物才能实现播种、中耕、施肥、灌溉、收获“生产一条龙”作业。

锦程家庭农场现有东方红、雷沃504-2204系列拖拉机8台,三行玉米收获机3台,小麦收割机3台,风送式植保机4台,无人植保机1台,各类灌溉设备和管道5套,水泵15台,大型喷灌车1台,谷物烘干机1台。经过几年发展,锦程家庭农场共拥有53台农机、12名签约农机手,达到中型农场标准。现在农场在省农科院指导下,与良种繁育基地合作。

“过去田块细碎的时候也用农机,但一遇到田埂就得转弯,机损率高、效率低,大型农机都用不了。”张桂玲回忆说,“现在土地流转、托管后,小麦、玉米、花生一天能收割两千亩。去年秋冬种遇上连阴雨,小农机下不了地,多亏了我家这台220马力的拖拉机,劲儿大、轮胎宽,让小麦及时播种。”

农机添动力,种地更给力。传统的小麦收割、脱粒等多道工序,在农场机械化的帮助下,有效减少了粮食损失,而且,农机收割减少了麦粒与土壤接触,粮食无杂质、品质更高。“今年卖粮时,锦程家庭农场种植的小麦被评为优质粮,免检免筛,直接入国库。”张桂玲骄傲地说。

拥有全套机械化设备、丰富种田经验的张桂玲,不仅管好自家土地,还为本村和周边村子的1700多名农户当起了“田保姆”,服务着4000多亩土地。

“土地托管有统一管理的优势,我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要让大家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张桂玲说。

土地托管后,小块土地变成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家门口的耕种管收。张桂玲算了一笔账,机械化耕、收,每亩减少费用约40元,化肥统一采购每袋节省近20元,良种采购每斤节省0.6元,每亩地平均成本节省200多元,这些都是连片经营带来的规模效应。粮食亩产也有了大幅提升,有的地块今年小麦亩产突破了1500斤,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土地流转,唤醒了“沉睡”的田野,“转”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转”出了农民幸福生活。

作为市农广校培育的1.9万多名高素质农民中的一员,张桂玲看得更远。

“农民不单单是种粮,更要种出好粮。在这方面,家庭农场就应该走在前,把最好的粮食贡献给祖国,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在市农广校的培养引导下,张桂玲不断学习“升级”,“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对土壤破坏很大,过去大量使用大化肥,现在用水溶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修复地力。”

眼下,张桂玲打算重新拾起“牧业”,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之前秸秆是直接还田,未来我想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在家庭农场内加入自繁自养的牧场,秸秆变饲料,产生沼气,沼渣返地。”

深扎土地,能感受到“种”与“收”之间蕴藏的能量。张桂玲告诉记者,目前锦程家庭农场正在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培育良种,成为良种实验基地。有了抗病、高产的良种,下一步便是进行初加工。“建立面粉厂,与周边学校合作,直供我们生产的高品质面粉。加入‘粮食银行’,吸收托管农户手中余粮‘储蓄’,‘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她说。

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广袤田野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后浪”。

“我父亲说,粮是人的生命,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会穷了庄稼人。”在张桂玲的影响下,儿子杜锦程回到家乡,正式成为一名“85后”种粮人,成了种粮人中的“后浪”。

张桂玲对儿子寄予了无限期望。“毕竟,年轻人才是农场最大的活力,也是农业未来的希望。”她说。

初审:边关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胶东头条客户端   简介:提供烟台新闻、国内国际报道、便民信息、网上民声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新闻爆料

爆料热线电话:8200999
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
网友交流QQ群:41885496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